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1

参政议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甘肃建设华夏文明创新区的对策建议

编辑: 更新于:2014-3-10 阅读:

【内容提要】甘肃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排位靠后。但是甘肃历史文化星罗棋布、红色文化地位突出、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现代文化闪耀光芒,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条件得天独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必将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和甘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酝酿借力文化“突围”,甘肃省提出,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把转型跨越发展与群众文化需求结合起来,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加快文化大省的建设。

 

2013121,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确定我省将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为大平台,推动文化大省的建设。这是甘肃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契机,必将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和甘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一、甘肃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优势

1文化特色优势。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围绕黄河文化、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石窟文化、简牍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边塞军旅文化以及现代工业和科技文化等,以促进文化生态发展、保护文化形态多样性为重点,实施综合开发,整体推进,沿铁路、公路向周边辐射,以大型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为载体积聚人气,形成集遗产保护、景观旅游、事业服务、产业发展、产品交易、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文化展示研究基地和文化园区。

2、民族特色优势。我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上素有安多地区藏族文化中心之说,有着不同于西藏、四川、云南等地藏族的文化色彩;临夏回族自治州,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伊斯兰教河州文化;我省独有的裕固、东乡、保安等民族和其他如蒙古、哈萨克、撒拉、土等各民族都有着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甘肃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同时又是华夏文明与各种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通道。甘肃文化资源极其丰厚,特点非常鲜明。大地湾各期文化,马家窑、半山、齐家、辛店等彩陶文化和青铜文化,敦煌莫高窟及炳灵寺、麦积山等丰富的石窟文化,陇东南各种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藏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多种宗教文化,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等等,都是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任务。

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将甘肃狭长辽阔的地域和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时空中的多样文化现象进行凝练归类,将复杂的文化资源进行摸底、研究、整合、发掘文化特质的独特性,然后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地做出整体规划,蓝图宏伟而又板块特色鲜明,囊括了甘肃几千年来文化的精髓,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这样一个建立在自下而上研究基础上的顶层设计,体现出立足长远发展、突出地域特色、全面统筹协调的优点,为保护文化丰富性,促进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体制机制保障。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包含历史上存在的、当代仍然保存有的、数千年一脉相承的精神、文化形态、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前瞻性,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坚实的现实支撑。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担当和宽广的历史视野,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意蕴。

三、甘肃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对策建议

一)、通过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节庆赛事会展这几个板块的保护工作,切实做到保护文化资源,提升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从而扩大甘肃文化影响力。

保护是首要工作,只有通过保护才能实现华夏文明的有效传承。只有通过传承,才能完成中华文明的绵绵不绝,生生不息。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实现文化的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保护的目的是发展和创新,实现文化资源的效能转化。

1通过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在政策层面上对文化资源实现整体保护。

2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实现文化资源与科学技术的有效结合。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对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完美结合。

3加强对甘肃文化资源的基础研究,建设完善的甘肃文化艺术研究学科体系。为文化资源的保护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杜绝对甘肃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开发。

4加快甘肃文化与旅游的相互结合。重点开发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的甘肃深度旅游文化。针对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在重点地区推出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合理开发甘肃传统手工艺和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5利用兰州新区的政策优势,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兰州东西方文化创意博览会。推动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向国内外推广。考虑建立中欧丝绸之路文化产品数字交易平台。

6进一步推动各地区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对当地“人(人物)、文(文化)、地(地理特色)、景(独特风景)、产(特别物产)”的综合整体开发,形成“地域振兴”态势。

(二)、以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强化文化服务,夯实文化基础设施,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1积极落实支持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各项政策,各级财政应通过安排专项资金的方式对转制文艺院团重点产业发展项目予以支持,从而全面焕发转企院团的生机与活力。加大对民营艺术表演团体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争取设立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专项扶持资金,在人才培养、剧目创作等方面给予民营院团适当倾斜,并且在政府主办的各类重大文化节庆活动中,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参加。尝试实现甘肃省演艺集团所属舞台艺术企业实现全面股份制和项目签约人制度。出台《甘肃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和经营条例》、《甘肃艺术创作项目储备名录和生产招标细则》,对舞台艺术实现全面市场化管理。

2建立《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采购名录》加大对公益性演出的补贴力度。建立公益性演出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继续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加大对各级艺术表演团体政策宣传性演出、重大节庆演出、对外文化交流、送戏下乡和拥军慰问等公益性演出的补贴力度,充分体现艺术表演团体在文化建设中“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作用。

3深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的三馆建设和管理,使之更好地为人民提供免费服务。

4使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遍布全省每一个角落,发挥惠民效能。

(三)、发展文化产业,完善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强文化园区和交易平台建设,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发展模式。

1出台《甘肃文化创意产业条例》,既要看中文化创意产业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价值,也要注重提高国民生活环境、文化素质的社会功能。

2出台《甘肃省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发展条例》,鼓励国内外民营资本直接投资甘肃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艺术品、文化展会、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等行业和领域。

3创新甘肃文化娱乐新兴业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兴娱乐方式。如吸引1-2家外资或民营资本的大型互联视听网络服务商落户兰州新区。在兰州开展网吧连锁化、招标建设试点建设。

4在甘肃建设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工程。

5“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数据库”为抓手,推动甘肃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建立完备的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体系。

6争取将更多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产业大型项目落地甘肃。

7实现甘肃文化产业发展部级联动机制,推动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科技厅关于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联合工作组的建立。

总之,甘肃省将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把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与甘肃转型跨越发展相融合,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融合。并进一步加快甘肃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甘肃文化的国家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

 

 

 

撰稿人: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