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融合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编辑: 更新于:2014-3-10 阅读:
【内容提要】随着流动人口迁移家庭化趋势的凸显,流动儿童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焦点从教育机会与教育公平问题逐步扩展到流动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本文在对兰州市流动儿童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意见建议。
一、
调研的背景意义
随着流动人口迁移家庭化趋势的凸显,流动儿童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焦点从教育机会与教育公平问题逐步扩展到流动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融合问题,直接影响着流动儿童自身、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是关系到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和谐、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
社会融合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式的、多维度的、互动的概念。主要包括经济、文化、社会或心理等。总体来说,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状况反应在文化适应、社会适应、结构融合和身份认同等四个方面。在适应的同时,流动儿童通常会有较强烈的社会排斥体验,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各项指标都相对差于城市儿童。主要表现为: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学习焦虑水平高,孤独感倾向突出,自责倾向严重,恐惧心理明显;自卑感强,缺乏自信等;就读于流动儿童(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差于在公立学校上学的流动儿童,后者则相对差于本地儿童。
多项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且要差与城市当地儿童,普遍存在受歧视感、社会适应不良、问题行为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适时的解决,就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融合,影响他们的家庭和谐,甚至发生一些极端的事件,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因此,提升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创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已经成为政府、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二、 兰州市边缘社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融合现状
本调研采取实地调查、问卷抽样、访谈、观察等方法,对兰州市边缘社区的部分流动儿童、学校、社区以及家庭做了调研。重点从安宁区教育局、七里河区教育局以及流动儿童集聚的学校、社区进行了调研,访谈了一些流动儿童的家庭。
(一)兰州市安宁区、七里河区流动儿童入学状况
2012年,兰州市安宁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20207人,其中小学3626名,女生1538名,初中779名,女生250名,已入学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4405人,占学生总数的21.8%-31%,一些流动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比例占到50%-90%。七里河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47247人,其中小学33401人,初中13846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13957人,其中小学10610人,初中3347人,少数民族学生5907人,占学生总数的10.6%,流动儿童聚集的学校,流动儿童占学生总数的90%。
(二)兰州市边缘社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为:1)自卑、感情敏感而脆弱;2)缺乏学习动机,科技创新意识淡薄;3)内心充满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感、对立感;4)被歧视,没有归属感;这些歧视可以说来自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①城市同学的排斥;②教师不公正的态度;③来自学生家长的偏见。5)孤独,与人交往能力较差;6)学习困难。
(三)兰州市边缘社区流动儿童家庭及社会能力状况
1、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为随机选取的兰州市十里店社区和北面滩社区的流动儿童,进行入户调查(访谈、问卷)。共调查67户,回收有效问卷63份。调查采用《儿童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量表》,该量表适合用于4~16岁儿童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的测评。
在被调查的64名流动儿童中,男孩41人,女孩23人;4岁1人,8岁12人,9岁14人,10岁13人,11岁13人;二年级15人,三年级13人,四年级18人,五年级16人;汉族62人,满回各1人。
父亲职业:以个体户和司机居多,分别为15人和14人,占总人数将近一半;其余如厨师、售货员、送货员、车工、木工、电工、焊工、机修工、零工、自由职业者,各2~3人;董事长、经理、工程师、设计师、职员等各1人;无业者5人。
母亲职业:以家庭主妇和个体户居多,分别为20人和12人,占总人数将近一半;其余售货员5人,老板、物业管理人员、老师、技工、验光师、文员、车工等各1人,无业7人。
接受调查的幼儿家长:父亲18人,母亲24人,其他(爷爷奶奶等)22人。
分析:可以看出,①从总体上来说,流动儿童的家长从事着这个城市最基层的工作,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处在社会的最底层。②42%的孩子母亲没有工作,仅靠父亲一人的收入维持家用。生存和生活的压力,使他们在子女教育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2、城市边缘社区流动儿童社会能力状况
(1)体育运动能力。绝大多数(58人,90.6%)孩子有一个爱好的体育运动项目;有两个爱好的29人,占45.3%;有三个爱好的16人,占25.0%;无爱好的6人,占9.4%。
其中,爱好足球14人,占22%;爱好乒乓球的12人 ,占19%;爱好游泳的7人 ,占11%;爱好跳绳的6人,
占9.4%;爱好跑步的5人,占7.8%;爱好篮球的4人 ,占6.3%;羽毛球2人,占3.1%;滑雪、武术、滑旱冰、跆拳道等各1人,分别占1.56%。
(2)其他方面能力。绝大多数(60人,93.76%)孩子有一个爱好;有两个爱好的38人,占59.38%;有三个爱好的20人,占31.25%;无爱好的4人,占6.25%。
其中,爱好看书的35人,占54.69;爱好下棋的3人,占4.69%;爱好画画的5人,占7.81%;爱好音乐的7人,占10.94%;爱好集邮的1人,占1.56。
(3)社会活动能力。未参加任何组织的36人,占56.25%;参加一个组织的28人,占43.75%;参加两个组织的只有5人,占7.81%;参加3个组织的仅仅1人,占1.56%。
其中,参加英语小组的8人,占12.50%;参加足球队的8人,占12.50%;参加篮球队的2人;占3.13%;参加绘画班的2人,占3.13%;参加音乐班的4人;占6.25%;参加电脑班的2人,占 3.13%,参加舞蹈班的1人,占1.56%。
(4)社会交往能力。认为孩子没有“要好”朋友的1人,占1.56%;认为孩子只有1个有好朋友的3人,占4.69%;认为孩子有2—3个朋友的13人,占20.31%,认为孩子有4个及以上朋友的47人,占73.44%。
可以看出:城市边缘社区流动儿童的爱好比较少,比较单一,水平一般;社会活动能力较弱,除了参加英语班之外,很少参加其他小组;社会交往能力似乎不错,有4个以上朋友的儿童较多,但与朋友的往来并不密切。
这说明:一方面流动儿童自身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和全面,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家长不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引导流动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加强亲子沟通,关注孩子成长。
4、学校、社区在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合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流动儿童相对聚集的学校,学校目前只能做到:1)、依法保障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入学必须“五证齐全”。2)、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统筹安排。3)、享受与其他学生同等待遇,如评优评先等活动中与其他学生同等对待。学校普遍反映流动儿童存在的问题有:1)、养成教育较差,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2)、学习成绩差,很难提高。3)个性发展不全面,伙伴关系不融洽。4)家长不重视儿童教育,难沟通。学校对问题的看法和目前存在的困难:1)学校基础条件差。2)师资力量不足。3)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给教学、教育带来困难。
调研中发现,一些学校设立了“四点半学堂”,由本校教师免费为儿童提供课业辅导,一些学校设立了“四点半学堂”,由学校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偿的课业辅导,但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展一些课外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辅导活动,个别学校联合社会公益组织为学生开展课业辅导、心理健康辅导、安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等丰富多彩的课外辅导活动,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社区层面,在一些硬件条件较好的社区,都设立了“儿童活动中心”,配备了书籍、电子琴、活动用具等设施,但大多都没有开展活动,一是社区没有专门的专业人员来为儿童提供服务,二是要随时保持活动中心的干净整洁,以便于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
5、调研发现流动儿童自身以及家庭对儿童教育、心理健康以及社会融合方面的看法。
调研中发现,兰州市边缘社区流动儿童多数表现有自卑、孤独、学习困难、安全意识淡薄、不良行为习惯、伙伴关系不良等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对所生活的城市没有好感、没有归属感。多数儿童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完成了自身的责任,没有家庭教育的概念,认为儿童的学习成绩是首位的,其它如安全教育、行为养成、个性发展等教育都是无所谓的。
三、
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融合的对策建议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牵涉许多方面,我们应该积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公平和谐的社会氛围为载体,以学校、社会教育为平台,以家庭教育为辅助,加强社区教育,多方努力,使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及社会融合。
1、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及社会融合
完善制度建设、逐步取消户籍制度与其他社会福利制度间的关联,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障碍、保证农民及其子女的正常待遇。取消不合理政策,为流动儿童接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提供保障。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公立学校的资源,消除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各种经济与心理“门槛”,是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根本所在。
2、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导向,建立社区、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联合辅导机制,共同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及社会融合。
在学校教育方面,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流动儿童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得到他们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外,也要及时关怀他们心灵。学校应建立流动儿童活动中心,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配备心理老师,以便及时对他们进行辅导教育。
社区应建立流动儿童活动中心,配套基本的活动设施,专人管理,为流动儿童提供四点半及寒暑假的学习、娱乐活动。
在家庭教育方面,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最好能够与孩子一起生活,同时还要注意家庭教育方式,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问题和心理状况。
政府应该倡导社会各界关注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可以从福利基金拿出资金,公开向社会公益服务机构招标,鼓励专业的社会公益组织开展社会服务,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专业的、可持续性的心理、社工服务,定期在社会公共空间举办丰富多彩的儿童课外活动,营造公平有序的社会氛围,消除社会歧视与社会不公,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及社会融合,维护社会稳定。
撰稿人:杜俞瑾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