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1

参政议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加强白龙江流域林业资源保护

编辑: 更新于:2014-3-10 阅读:

 

【内容提要】白龙江是长江水系嘉陵江的主要支流,保护、利用好白龙江流域的林业资源对长江上游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利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白龙江流域的地理、自然概况,提出了保护白龙江流域林业资源,确保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安全的建议。

 

白龙江位于甘肃省南部,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它发源于碌曲县郎木寺,流经甘肃省迭部县、舟曲县、宕昌县、武都区和文县,从四川昭华汇入嘉陵江,白龙江全长576千米,甘肃省内450千米,流域面积 3.18万平方千米。

白龙江是长江水系嘉陵江的主要支流,保护、利用好白龙江流域的林业资源对长江上游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利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对甘肃甘南、陇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952年,国家成立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全国九大重点林区之一),对白龙江流域的林业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利用,白龙江先后为国家建设供应木材累计899万立方米,在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白龙江流域的林业资源也因为过度砍伐而遭受巨大损失,亟需得到保护与恢复,怎样平衡当地林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成为甘肃,乃至国家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白龙江流域基本情况

(一)  自然概况

白龙江流域属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斜坡急剧变形带,区域内山峦重叠,山峻谷深,谷道狭窄,坡陡流急。总体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伏,最高点为迭山,海拔4920米,最低点为南部中庙乡,海拔550米,地貌类型包括山地地貌、合谷地貌、重力地貌等。

流域内气候复杂多样,下游位于中纬度亚热带北缘,属北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降水量840毫米;中游河谷地带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具有干热河谷的某些特点,武都、文县一带年降水量44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倍;上游及源头分别为温带和寒温带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夏季极短,相对炎热。

白龙江流域从南到北,由于纬度、海拔和气候条件的不同,植被类型也不相同。从植被的水平地带分布看,白龙江下游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带;中游为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带,上游为温带夏绿阔叶与森林草原交错地带。植被的垂直分布大致是: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谷与山麓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0002100米之间的为落叶阔叶林带;海拔21002900之间的为针阔混交林带;海拔29003600米之间的为高山针叶林带;海拔3600米以上的为高山灌从草甸带。

白龙江林区总经营面积104.98万平方公顷,其中林业用地104.16万平方公顷,森林面积55.17万平方公顷,占甘肃天然林保护工程总面积的1/3,森林覆盖率52.55%。白龙江林区是长江上游和黄河上、中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和西北地区重要的绿色屏障,是身居内陆、干旱少林的甘肃不可多得的绿色宝库。

1  甘肃白龙江流域范围

(二)  经济社会概况

白龙江流域涉及甘南的碌曲县、迭部县和舟曲县,陇南的宕昌县、武都区和文县,共辖6个县(区)89个乡镇,总土地面积1.65万平方公里(不包括白水江流域)。流域内总人口101.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2.3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1.54万人,主要以藏族、回族为主。截至2010年,全流域国内生产总值56.05亿元,第一产业12.56亿元,第二产业12.11亿元,第三产业31.3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5537元,为全省人均水平的41.72%,农民人均纯收入1903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3.85%。流域内由于自然条件严酷,交通不便,总体上处于全省经济比较落后的位置。

二、白龙江流域自然环境保护现状

白龙江流域历史上曾遍布茂密的天然森林,是甘肃省最大的原始林区但是受区域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和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流域内的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和过度开发利用,林草植被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持续下降,再加上特殊的地质地貌和降水条件,水土流失严重,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

(一)林伐后移  覆盖率下降

据白龙江林管局资料, 白龙江林区自20世纪50年代采伐以来, 共累计采伐面积达7.3平方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5.1%; 采伐蓄积达1627立方米, 占总蓄积的25.6%。没有保护意识的大量采伐, 致使林伐后退10公里以上,林区质量下降, 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48%,下降到目前的19.85%, 由富林区变为贫林区。

(二)流量减少  含沙量增大

白龙江流量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减少了20.6%, 含沙量却增加了12;洮河流量减少了14.7%, 含沙量却增加了73.3%。白龙江在迭部境内平均流量由20世纪60年代的59.4 立方米每秒减少到目前的47.6立方米每秒, 含沙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0.84公斤每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2.54公斤每立方米;白龙江在舟曲境内平均流量由20世纪60年代的25立方米每秒减少到现在的18立方米每秒, 含沙量由83公斤每立方米增加到156公斤每立方米

(三)水土流失加剧  灾害频繁 

林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80平方公顷扩大到目前的115.63平方公顷扩大了44.5%。白龙江中游平均来水量达7.2亿立方米,但含沙量却达1268,年输沙量模数高达4437。自然灾害发生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1.77平方公顷扩大到目前的5.27平方公顷,扩大了近3倍。1999 年又遇70不遇的特大旱灾。19915月及19987, 在迭部发生数次100不遇的特大暴雨,山洪袭击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惨重的损失。频繁的泥石流淹没了农田、水库, 多处山体滑坡威胁着数百个村庄安全。

(四) 涵养减少  水位下降

白龙江地下水位及数百个大小湖泊水位明显下降, 数千眼泉干涸, 在部分山谷小溪断流。

(五)饮水困难  农灌枯竭

林区目前30%的自然村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60%的农灌水源濒临枯竭,许多农耕地变成了水、土、肥三跑田, 粮食产量税减, 许多农田绝收。目前人均占有粮食238 公斤, 还达不到人均300 公斤的温饱线。

(六)降水减少  沼泽萎缩

林区降水量由20世纪50年代到目前逐年减少,地表径流量锐减,原有的80平方公顷沼泽湿地缩小到不足15平方公顷,大部分沼泽湿地变成了戈壁滩和植被稀少的半干滩和黑土滩。

(七)环境恶化  物种减少

林区野生植物极其丰富, 被称为天然动物园和生物基因库。有国家级保护动物13,级保护动物27,级野生保护动物45, 其他55种。森林植物58116304, 其中裸子植物5 1127, 被子植物53105277种。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 林区环境进一步恶化,植被覆盖度大幅度下降,野生动物种群大量消失,物种分布区缩小,江、河、湖岸大量灌丛已所剩无几。植物从20世纪80年代的4050每平方米,减少到目前的3238每平方米;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至少减少了近百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生物将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建议

白龙江林区是甘肃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绿色宝库,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保护白龙江流域的林业资源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对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我们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实施天保工程  振兴林区经济

白龙江林区自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经过十年的努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林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白龙江流量增大,生态系统逐步恢复。但是,在一期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如林区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林区缺乏后续产业支持,林区病虫害防御工作滞后等问题。建议

1、改善行政体制  实行全流域管理

白龙江流经甘肃、四川两省。由于行政区划等因素阻隔,目前,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主要对甘肃段白龙江林业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人为的将白龙江流域林业资源管理分为甘肃段与四川段,而白龙江流域的林业资源分布有其自然规律,应该实行统一管理。建议将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升级为国家林业部直属单位,实行全流域林业资源的统一管理。

2、发展后续产业  振兴区域经济

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林区职工由原来的“砍树人”变为“护林人”,在天保工程一期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林区缺乏后续产业支持等因素,造成林区群众生活困难、社会不稳定等现象。林区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经济要向多元化发展, 大力发展后继产业, 改变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依赖, 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林区内逐步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种苗生产、森林旅游为主, 以中药材种植加工、山野菜采集加工、小水电资源开发、珍稀野生动物驯养与繁育为补充的林业产业结构体系。

在当前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矛盾日益尖锐的形势下, 发挥旅游业的所有功能,开展生态旅游,变静态的保护管理为动态的管理。变封闭的单一保护型为开放的多种经营型, 在保护的前提下, 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正确引导当地群众科学致富, 不仅可以使人们在保护资源的过程中得到实惠, 而且减轻了对资源的破坏程度。发展旅游业, 还能给当地群众带来就业机会。要引导林区群众走合理利用、多种经营、科学管理的道路,利用最少的资源消耗, 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林区群众得益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就会随之提高。

3、加强林业科技发展  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林业科技,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国家应投入资金及科研力量,针对白龙江林区的特点,对林区公益林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进行多树种的混合种植,使其最大限度的接近天然林的生态功能。引入市场机制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范围,发展集约林业,在保护好天然林资源的同时,增加林业资源的产出。对林区病虫害进行专项研究,引进农业林业新技术,对林区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卫星技术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防治针对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预防森林火灾。为看林护林人员配备必要的通讯及观察设备,利用现代监控技术,实施森林看护的信息化,减少人员投入,提高人员待遇,改进人员生产、生活环境。

(二)统一管理 将白龙江林区设为国家级生态补偿区

白龙江林区自然环境恶劣,建国以来对当地林业资源、水利资源的开发并没有使当地群众脱离贫困,反而使当地的经济发展与先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拉大。白龙江地区并没有在国家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收益,导致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

建议建立白龙江林区生态补偿示范区,通过国家补偿的方式,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当地经济。

1、生态补偿示范区的确定

白龙江生态补偿示范区,以白龙江流域为主,包括甘肃省迭部县、舟曲县、宕昌县、武都区。重点以林区、草原,自然环境恶劣地区、实施天保工程的范围为主。

2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

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以当地环境在白龙江生态体系中的生态价值,当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基本点,征求当地群众意见,以合理的方式确定生态补偿标准。需要指出的是,生态补偿不应该一味的对群众进行资金补偿,要与智力补偿、政策补偿相结合,发展当地的公共事业,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生态补偿的方式

根据白龙江地区的实际情况,生态补偿实行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政策补偿和智力补偿相协调的方式统一进行,由国家财政统一管理,统一支付,减少中间环节。对当地的政府管理,实行GDP与环境保护统一的考核方式,既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也要考虑当地自然环境保护成果,在干部任用、资金拨付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当地开发生态产业,旅游业,在金融、产业政策上予以支持,帮助当地招商融资。

(三)其它

1、科学合理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

针对流域内草地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开展禁牧休牧和补播等措施,对退化草原进行保护和治理积极推广科学经营利用方式,实行划区轮牧,合理控制放牧时期和放牧强度,严禁超载过牧,积极改良草场,并配套发展一定规模的人工草地,建立草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实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使草地生态系统得以可持续利用同时,按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完善草原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护草原的综合能力

2、加强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

流域内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工农业生产和农牧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是舟曲县武都区和文县最为严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总体上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减灾措施工程治理措施采用的手段一般有沟道拦挡措施(如谷坊淤地坝拦石桩群等)坡面治理措施(如梯田等)和生态修复措施非工程减灾措施主要是建设预警预报系统和制定紧急避险方案工程治理措施只能有限度地减低泥石流灾害的风险,并不能从根本上防止泥石流发生因此,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是防灾减灾的最有效途径

3、对生态脆弱区的农牧民实施生态移民

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不断增长,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特别是居住在生态脆弱区内的农牧民,由于毁林开荒陡坡种植草原过牧樵采薪材滥挖药材等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使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导致草场退化,水源涵养能力普遍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实施生态移民是流域生态环境优化的重要措施通过对生态脆弱区的农牧民实施移民搬迁,一方面减少人为因素对区域内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破坏和威胁,为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把高山深山远山区的农牧民搬迁到海拔较低交通方便居住集中的地方,能够使这一部分农牧民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彻底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调研组:李晓霞   刘兴荣    

撰稿人:刘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