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1

参政议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考

编辑: 更新于:2013-2-21 阅读:

循环经济是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将社会生产过程整合为一个物质资源的闭合循环系统,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其本质是符合科学发展理念的创新型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

甘肃作为生态脆弱、环境依赖、资源依赖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欠发达地区老工业基地,走循环经济之路,即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资源型省份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4年以来,甘肃省作为我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先后出台了《甘肃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措施来推动城市、园区、企业等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特别是2009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后,甘肃成为全国第一个上升到国家层面的省域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成为指导甘肃本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主题思路,而且在全国层面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经过七年的建设,甘肃的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不仅在经济领域改变了甘肃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也逐步的改善着甘肃的生态环境,改善着甘肃城乡人民的生活面貌,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一、   甘肃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一)经济效益明显

1、项目建设力度加强。今年以来,甘肃省招商引资的循环经济项目达2164个,占招商引资项目总数的80%;到位资金1218.95亿元,占全省累计到位资金的75%。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即实现了今年甘肃省上半年经济逆势上扬,也为未来的发展积累了后劲。园区改造成为甘肃推进循环经济工作的重点,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开发区、武威黄羊工业园区、陇西经济开发区、华亭工业园区等5个开发区被列为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并将分批安排近10亿元资金予以支持,目前已经下拨补助资金4.8亿元。

2、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全省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2.26吨标煤下降至2011年的1.756吨标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连续5年下降7%以上2011年我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年度计划目标下降0.15个百分点,氨氮排放量比年度计划目标下降0.23个百分点。

3、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全省万元GDP取水量从2005年的628立方米下降至2011年的310立方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005年的211立方米下降至201188立方米,吨钢水耗从2005年的6.80立方米下降至2011年的3.79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2%。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05年的0.47提高到2011年的0.51

4、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逐年提高随着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结构逐步改善。2011年,全省煤炭、石油、天然气和一次电力(水、风、光伏发电)消费构成比例为67.1314.123.1715.58,与2005年相比,煤炭和石油的消费量比重下降1.191.81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和风电消费量比重上升0.332.67个百分点。目前甘肃非化石能源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高于全国6.90个百分点,已超过全国2015年达到11.4%的目标。

(二)环境改善明显

1、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全省已建成投入使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1项,日处理污水能力98.15万吨;建成试运行及基本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25项,日处理污水能力46.9万吨;在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3项,设计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32.58万吨。已建成投入使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42项,在建污泥处理设施2项,已建成试运行再生水利用项目3项。

2、全省“三废”排放及处理情况。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不断下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程度不断提高。2011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6.59万吨,比2010年减少4.79万吨;2011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3341.77万吨,比2010年增加1558.7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1.22%,比2010年提高3.61个百分点。

(三)科技支撑有力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今年以来,全省循环经济领域共获得发明专利48项、实用新型专利180项,组织实施了43项循环经济技术模式资源化利用研究与示范等重大科技专项。在有色、钢铁、电力以及生态农业和清洁能源、环境保护、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推广应用了一批共性和适用性技术,大量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实现了再利用。其中,金川公司新的选矿工艺使贫矿回收率达到96%,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二、甘肃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一)能源产出率低

甘肃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省份,但是资源的优势,没有为甘肃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益,反而形成了依赖资源的产业结构,高能耗、高排放、资源依赖型特征明显。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20.7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77%。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逐年增长,由2005年的4367.67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年的5923.13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6.28%。相对于GDP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增速相对较低,但与全国先进省份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甘肃的能源产出率还是相当低。2005年,甘肃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2.26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7倍;2010年,甘肃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1.80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2倍,是能耗最低的北京市的3.09倍。2005年甘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高达4.99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8倍;2009年,甘肃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53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3倍,是工业能耗最低的省份广东省的4.36倍。纵向比,甘肃能源的产出率有所提高,但横向比,差距很大,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能源的产出率,能源产出率低成了制约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005-2010年甘肃与全国生产总值能耗对比表(等价值)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甘肃

2.26

2.199

2.109

2.013

1.86

1.80

全国

1.28

1.182

1.116

1.117

1.08

0.81

(二)环境压力较大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当前,甘肃省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有所缓解,但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较为严重。

1、水环境污染严重。2010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达到51241万吨,比2009年增长了4.00%,比2005年增长了17.18%。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达到15352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达到35889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3.32%,说明仍有大量的未处理和不达标的废水和污水直接排入江河中,使生活和生产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2、大气环境不容乐观。2010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达到6252亿标立方米,比2009年少排62亿标立方米,比2005年多排了2002亿标立方米;烟尘排放量达16.31万吨,分别比2009年和2005年多排0.13万吨和0.14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总量达9.81万吨,比2009年多排0.65万吨,比2005年少排2.5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55.18万吨,比2009年多排5.15万吨,比2005年少排1.07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26吨,比2009年多排0.89吨,比2005年减少了7.37吨。废气、烟尘的排放量已超过了环境的容纳量,空气污染严重。

3、固体废物污染加重。2010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745.5万吨,比2009年增加18.89%,比2005年增加了66.54%。其中,危险废物34.00万吨,比2009年增加了62.37%,比2005年增长了10.72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46.38%,部分危险废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010年甘肃规模以上六大高载能行业能耗情况表

     指标

行业

能源消费量(万吨标准煤)

工业用水量(万吨)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万元)

单位总产值能耗(万吨标准煤/亿元)

单位总产值水耗(万吨/亿元)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646.5

64156.48

8989356

0.72

71.3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445.17

35826.87

2579817

1.73

138.8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441.02

4567.01

1690659

2.61

27.0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175.74

52906.39

6035618

1.95

87.66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828.56

52647.19

8521870

0.97

61.78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444.6

207772.86

5095973

0.87

407.72

六大高耗能行业小计

3981.59

417876.8

32913293

1.21

126.96

规模以上工业合计

4376.64

456837.53

47108578

0.93

96.98

(三)产业结构对资源压力大

甘肃省多年来形成的“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对资源的消耗较大,而且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占绝对地位,在工业中,六大高载能行业所占比重较大。2010年,甘肃能源消费总量中,工业能耗占73.89%;而六大高载能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和工业用水量分别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90.97%91.47%,也就是说,六大高载能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到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67.22%。规模以上工业的单位总产值能耗为0.93万吨标准煤/亿元,而六大高载能行业单位总产值能耗为1.21万吨标准煤/亿元,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总产值能耗30.11%;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总产值水耗为96.98万吨/亿元,而六大高载能行业单位总产值水耗为126.96万吨/亿元,高出规模以上工业30.91%。以六大高载能行业为支柱的工业结构给循环经济发展构成了较大压力。

(四)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不足

甘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科研实力并不落后,可随着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拉大,近年来甘肃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甘肃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差距在逐年拉大。近5年,甘肃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在1%左右徘徊,而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已接近2%。科技投入的不足制约了甘肃经济的发展,更影响了甘肃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优化环境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目前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但并不是没有污染,污染了就得治理。而相对于快速增长的GDP,甘肃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不足。甘肃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全国平均水平则呈上升走势。2010年甘肃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只有0.62%,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66%,相差1.04个百分点。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对比图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1.8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

甘肃

全国

 

 

 

 

 

 

 

 

 R&D经费相当于GDP比例对比图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1.8

2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

甘肃

全国

三、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多年来,甘肃的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一些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也逐渐显现出来,解决好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是未来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1、产业链缺环严重

长期以来,甘肃省的产业结构表现出较为典型的重工业化和资源依赖型特征,石化、有色金属、钢铁、煤电、建材等资源开采和原材料加工业所占比重过大。工业内部各部门及各企业之间缺乏横向、尤其是纵向的关联,没有围绕大型龙头企业形成上下游生产综合体,产业分布呈现单兵作战的“孤岛型”特征,特别是部分产业缺乏构建循环经济生产体系的关键链补企业,大部分企业处于生产链的底部,缺乏从事资源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的能力,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单一,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下。

2、科技和智力支撑薄弱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甘肃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缺乏,科技研发投入相对较少,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例如针对甘肃省气候特点及矿产资源特性的低品位、难选铜(镍)矿和锌矿的直接提取技术、铜冶炼废渣资源化等关键技术尚不成熟,制约了资源产出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提高。甘肃发展循环经济不仅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更缺乏通技术、懂管理、会经营、能理财的高素质综合性经营人才,最终导致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强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撑。

3、资金供给不足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技术装备研发、更新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甘肃省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政府和企业的财力都比较薄弱,金融发展不足,融资能力低下,吸引和利用省外资金的能力和规模有限,导致循环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4、政策法规不健全

2004年以来,虽然先后出台了《甘肃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意见,但多为指导性和规范性文件,缺乏强制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缺少与之相配套的分领域单项法规和具体的政策措施,导致甘肃循环经济的发展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法规保障和支持。

5、发展氛围不够浓厚

从政府角度看,由于发展循环经济周期长、见效慢、甚至需要地方政府付出一些税收、补贴或者经济增速方面的成本,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从企业角度看,由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期投入成本较高,很多企业对于转变经营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缺少实质性行动。从社会角度看,全社会尚未形成全民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循环经济理论建设,更贴近生产实际,更贴近市场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循环经济理论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却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中,循环经济具有投入大、收效缓慢、科技含量高、终端市场有待开发等特点。加强对循环经济理论体系的创新,总结这几年的发展经验,克服社会生活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是循环经济大跨步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甘肃对于全国来说既是循环经济的试点省份,同时,我们自然环境恶劣、产业结构不合理、资金困难等局面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怎么创立适合甘肃实际的循环经济理论,既能够为全国借鉴,又能够符合甘肃实际是我省经济理论工作者需要重点努力的。

2、依托科学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

甘肃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在经济结构中,工业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经过解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省工业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同时,甘肃污染日益加重,工业消耗能源比例高,支柱产业与环境矛盾突出已经成为甘肃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矛盾。建议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帮扶力度,以科技促进企业技术的升级换代,降低企业能耗,对需要改造的企业给予贷款、税收的支持,用金融、政策的工具帮助甘肃企业科技升级,节省能源。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甘肃第三产业、生态农业,发挥第三产业广泛吸纳就业、生态农业与环境友好的特点,调整社会经济结构,用产业的力量改善环境。

3、加强金融力量,支撑项目发展

循环经济具有投资大、见效慢的特点,要发展甘肃的循环经济,离不开金融的巨大支持。鉴于我省财力有限,对循环经济项目的发展有其重要,国家应该做出具体的政策安排,对省内重点的循环经济发展项目,银行应给予大力支持。在众多的循环经济项目中,各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带动效应不容小视,金昌的循环经济项目,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我省应该加大对金昌工业园区的宣传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努力建设好金昌工业园区,将金昌的模式推而广之。兰州新区被确定为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的建设应该对新区产业有明显的甄别,发展生态化的兰州新区,应该成为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4、建立可检测的评价体系,考评地方政府成绩

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编制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我省应考虑自身特点和实际,同时考虑相关指标的可获取性,建立符合甘肃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该向全社会公开,应该进行严格的检测以方便对我省的循环经济指标进行正确的评价,同时,将地方循环经济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对未能达到发展指标的地方政府采取措施,督促其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

5、加强舆论引导,实现全社会共建

目前,全社会对循环经济的宣传主要集中于科学发展观、环保等领域,缺乏对循环经济整体而有影响力的宣传作品。须知,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缺乏全社会共识的循环经济必然要走弯路。故而,甘肃作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其首要目标,就是形成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共识,集合全面的思想智慧,促进循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建议采取专题片、纪录片、专家讲座、公益广告等形式,大力宣讲循环经济对于甘肃的重要性。

 

撰稿人:刘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