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编辑: 更新于:2013-2-21 阅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把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提供全面、周到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格局。
一、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面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逐步解决农民群众收听广播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基本满足城镇居民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别和区域差距较大。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地位作用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增加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考评机制,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政策,积极推动法制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机制、统筹协调机制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二、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党的十六大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两大内容。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策,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地保证,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相对应的概念,二者都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途径。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研究几个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联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就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而言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紧密相连,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是通过提供文化产品实现的。在实际运行中,二者又是相互交融的,划分开来是为了便于宏观管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追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要在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的资源,这一重要关系似乎被强调文化事业公益性的呼声所淹没,“政府埋单、百姓免费消费”成为主流话语。改革开放以来,围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关系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将二者割裂的话语到目前还占据强势地位,文化产业就是在割裂的环境中起步前行的。人们在高呼中国文化贸易逆差的同时,又在高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途发展,少有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的研究和实践。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对公益型、福利型、供给型内容关注较多,但对经营型、效益型、市场型内容以及文化产业对文化事业的促进作用关心较少。应当看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要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与发展文化产业的规律相适应。否则,没有经营、效益、市场理念,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不会走远。即使纯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也存在服务效益问题。如美术馆的免费开放,给美术专业学生和美术爱好者提供观赏和临摹条件,这是社会效益;同时也吸引游客,他们在参观的同时为旅游创造效益。就几十年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来看,乡镇文化站的几起几落,县区文化馆、图书馆的弱化,也都表明了文化服务远离需求和市场就会被边缘化。从以往的情况看,公共文化服务的投资效益和服务效益无从判断。在新一轮的社区、乡镇文化建设中,建设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才是持久的、有效地;服务和需求的关系,公共服务和公共利益、经营利益的关系是首先需要研究的。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不等于免费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是根据需求提供公益性为主的服务。广播电视村村通是以收取收视费的形式进行服务的。新闻出版领域除“农家书屋”由政府配备图书外,书报刊是通过消费形式进行服务的。公共图书馆普遍借阅免费服务,但文献信息等深层次服务是可以经营的。农村电影放映有收费和免费两种形式,免费是通过广告经营运行的。博物馆、纪念馆的免费开放为旅游带来的效益,远大于门票收入。县区文化馆、社区乡镇文化站在免费服务的同时,在举办活动、培训和艺术品经营等方面,取得效益的单位很多。只有通过适应需求的经营活动,才能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单位的发展。没有一定的经营服务活动,服务形式只能是一般性的、单调的,缺乏吸引力,不能满足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四是依托公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效益意识,不仅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现形式,更重要的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现在我国所讲的文化事业或公益性文化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依托主业开展经营活动,如博物馆、纪念馆经营书籍、文物仿制品、艺术品,围绕主业的艺术表演,以至为游客服务的餐馆,都有较好的经营业绩。从事歌剧、芭蕾舞等经典艺术的表演团体,不能依靠市场生存,只能注册为非盈利性文化单位,根据单位资源,享受财政资助,接受社会赞助。国家根据非盈利性文化机构提供服务的情况,实施不同的财政资助、社会赞助和税收政策。要树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益、经营、市场意识,做好相关政策和规划,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前提和基础,不仅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而且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更进一步说,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的发达是更为重要的途径。为此,在谋划公共文化服务的时候,要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为价值取向,力求取得双赢的效果。
三、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进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一是大力发展民办文化。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境外资金等社会力量,都可以按国家有关规定,参与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民办民营文化重点是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培育形成文化旅游、演艺娱乐、书画艺术、会展博览、艺术培训、文化用品制造销售、书报期刊印刷等方面的民办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一批有特色产品、知名品牌、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综合性民办文化企业和产业集团。
二是进一步明确社会资本进入的领域和行业。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文化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展览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文化旅游服务、文化娱乐、艺术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影视技术开发运用、电影院、农村电影放映、书报刊分销、音像制品分销、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等领域和行业。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允许外资进入的文化领域,都应对外资和民间资本开放。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从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业务。引导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文艺团体、演艺娱乐、艺术品经营、电影放映等国有文化单位的公司体制改造。通过项目招标、现有设施产权转让等途径,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三是完善相关政策,为民办民营文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和民营独资等形式参与兴办经营文化产业,并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积极推动建立文化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于一体的民营文化产业园区。入驻园区的民营文化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政府高新技术项目的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把民办民营文化作为重要服务对象,改进信贷管理方式,探索实行信用贷款,构建信用担保体系,完善金融服务。大力开发城乡民营文化市场,正确引导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发挥市场优势,着力培养和规范音像、出版物发行、演艺、书画、印刷、娱乐等文化市场;充分发挥现代市场机制,推动建立大型文化超市、连锁经营和艺术品交易市场。构筑民办民营文化与国办文化公平竞争平台。政府举办的重大文化活动,允许民办民营文化实体与国办文化单位公平参与竞标。民办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在工商登记、项目审批、土地征用、人员职称评定、成果评奖等方面与国办文化企业一视同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民营文化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促进民营文化发展
调研组:张 明
撰稿人:张 明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