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1

参政议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加强中药材种植加工质量管理保障地方特色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编辑: 更新于:2013-2-21 阅读:

 

甘肃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和物流基地,大力发展陇药产业是甘肃省委、省政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已经形成了中药材选苗培育、种植、仓储、物流、加工、科研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中药材产业发挥了甘肃所特有的地理气候优势,增加了广大药农的收入,广泛地吸纳了就业,活跃了地方经济,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进一步加强我省中药材种植加工的科学管理,建立陇药的良好声誉,对巩固和发展我省中医药事业,保障地方特色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农工党甘肃省委会于20118月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对我省中药材原材料生产安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一)发展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

    1、得天独厚的土地、气候条件优势

    甘肃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大陆性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降雨和热量与药材生产同步,且同一区域内海拔高度差异大,药材资源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相互交错,特别是陇南、定西、甘南及河西北部等大部分地区是中药材的主产区。全省药材产区山地、高原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适宜药材种植的“三荒地”资源较多,并且大部分为森林土壤、草原土壤和荒漠土壤三大系列,以灰钙土、黄绵土、黄棕壤等土质为主,适宜不同种类的药材生长。

    2、规模大、品质优、成本低,有市场竞争优势

    甘肃是传统的中药材主产区,大宗中药材道地品种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等年产量分别占该品种全国总产量的95%60%50%60%25%以上。同时,引进的品种也已形成规模优势,其中柴胡和板蓝根产量分别约占全国产量的40%65%,规模优势明显。

    大部分药材产区为雨养农业区,海拔高,相对隔离,病虫害发生轻,农业环境面源污染轻,同时,药区畜牧业发达,有机肥源充足,适宜于多种药材生产,并且品质好、药用成份含量高,发展无公害甚至绿色、有机药材生产优势明显。

    中药材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不论自然条件、生产方式还是劳动费用支出,生产成本都具备比较优势,我省中药材原材料价格比较低,加工后增值率高,所以在国内、国际有市场竞争优势。

    3、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明显

  中药材生产已成为推动产区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撑产业。2010年,岷县中药材总产值7.4亿元,占全县GDP46%,农民人均药材纯收入113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5%。渭源县农民人均药材收入87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陇西县中医药总产值6.5亿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农民人均药材纯收入9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6%,实现税收2913万元。在一些主产乡镇,中药材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更高,已经成为当地覆盖最广、效益最高、潜力最大的重要支柱产业。

4、国内外需求进一步扩大

就国际市场而言,需求量逐年增长。有关资料显示,全球草药市场值达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有120个国家和地区从中国购买天然药材。甘肃中药材道地品种多以转口方式远销港、台、韩、日、新、马、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近亿元,且在东南亚、欧美一些国家的出口份额稳步上升。

就国内市场来讲,需求量更大。由于受人口增长、老龄化、城镇化及收入增加等因素影响,全国中药产品需求呈两位数增长,天然药物、生物制品备受关注。我省道地药材80%以上产品通过客商销往全国,生产的优质中药材、提取物、中藏成药都具有良好的品牌和声誉,国内消费市场看好。就省内讲,甘肃中药工业不断增长,年总产值和增速连创新高。2010年全省医药制造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03%,占工业销售产值1%,利润总额占全省工业利润3.69%,完成税收占全省1.23%。除兰州佛慈、甘肃奇正、甘肃独一味等规模企业销售量继续增长外,一批区域性制药企业如兰药集团、祁连山制药等生产能力和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一批以甘肃道地药材为主的新药如浓缩当归丸、奇正消痛贴等得到开发和占领新兴市场,中药材需求量将持续稳步增长。

(二)  措施得力,产业链完整

1、面积逐年扩大,品种基本稳定,产量稳步提高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优势主产区之一。201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165.41千公顷,位居全国第一,播种面积同比增长4.41%

目前,全省有70多个县种植中药材,其中“当归之乡”岷县、“黄芪之乡”陇西和“党参之乡”渭源县3个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有3个县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有3个县种植面积5万亩左右,有10个县种植面积35万亩。

甘肃有110种家种药材可不同程度提供商品,常见品种有20多种,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包括当归、党参、黄芪、红芪、甘草、大黄等传统道地品种,以及柴胡、板蓝根等优势地产品种。同时,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品种如款冬花、牛蒡子、羌活、黄芩、独活、红花、丹参、银杏等发展迅速,并初步形成规模生产优势。

2、优势产区基本形成,栽培技术日臻成熟

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生态气候条件和多民族聚居特点,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逐步形成了适宜多种类型中药材生长、特色相对明显的四大优势产区:①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秦药区,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有药用植物资源1000多种,主要种植红芪、纹党、大黄、黄连、半夏、天麻、杜仲、银杏等。②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西药区,有药用植物资源200余种,主要种植党参、黄芪、柴胡、独活、款冬花、麻黄草、黄芩、防风、百合等。③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中藏药区,有药用植物资源280余种,主要种植当归、党参、黄芪、羌活、秦艽、丹参、甘草、板蓝根、牛蒡子等。④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西药区,有药用植物资源200余种,主要种植甘草、板蓝根、麻黄草、红花、构杞、小茴香、孜然等。与此同时,甘肃还建设了一批特色突出的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包括以岷县、宕昌、渭源南部、漳县西南部为主的优质当归基地;以渭源北部、陇西西南部、临洮东南部、武山西北部等为主的优质白条党基地;以文县中北部、舟曲南部、武都西南、宕昌南部等为主的优质纹党基地;以陇西、渭源中部等为主的优质黄芪基地;以武都中西部、宕昌南部等为主的优质红芪基地和以礼县西南部和宕昌东南部、渭源南部为主的优质大黄基地。近几年,在河西、平凉、庆阳等药材新产区,以企业为主体集中连片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趋势明显加快,形成了以金塔、高台、民勤县及庆阳市马莲河流域为主的甘草种植、以民乐县为主的板蓝根基地和以镇原为主的麻黄草等基地。

随着企业和市场对中药材需求量的增加,对品质要求的提高,以及野生药材资源量的减少或枯竭,创新和推广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成为新的要求。各级农技、农业科研和教学部门,顺应潮流,在总结推广中药材传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致力于中药材新型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加强新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中药材配方施肥、地膜覆盖起垄栽培、间作套种、标准化集中育苗移栽、新品种引进培育和药材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对中药材增产增效发挥了支撑作用。

    3、市场营销体系初步形成,初加工水平逐步提升

    甘肃中药材市场主要有大型批发市场、中小型集散市场和季节性产地市场三种类型。大型批发市场有3家,即国家定点的兰州黄河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陇西县文峰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和首阳中药材大型集散市场。如今,定西市已建成文峰、首阳和岷县“当归城”等6个大中型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中药材30多万吨,交易额32亿元。其中陇西文峰、首阳两大市场年交易量18万吨,交易额20亿元,成为全国仅次于安徽亳州的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交易市场以及北方大宗中药材的价格形成中心。

    随着产加销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药材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已经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产业之一。多年来我省中药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远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港澳台、西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全省中药材初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省内初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定西市的陇西、岷县、渭源3县和陇南市。目前,定西市已发展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95家,有41家通过GMP认证,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2010年加工中药材8.8万吨,占中药材总产量的53%

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省的中药材产业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凭借广大药农、药厂、科研人员的辛勤劳作已经基本形成了容种植、仓储、物流、加工、科研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产值逐年增加,效益逐年显现。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升了药农的收入,增加了就业,是甘肃省的特色产业也是朝阳产业。

二、     甘肃省中药材质量管理及存在的问题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发展一个产业往往需要当地群众、政府、科研机构、厂家付出多年艰辛的努力。但是往往是一两次质量安全事件,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信誉,最终影响其生存与发展。故而,我省的中药材产业要实现健康平稳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与之配套。

(一)      药材种植过程中的质量监控问题

1、对药材种苗繁育的监管

我省中药材品种选育与认定已经纳入到我省农作物品种认定范围,目前,已经认定了7个品种,分别为岷归13号、陇芪12号、渭党12号。当前,由于缺乏育苗企业支撑,我省对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监管非常欠缺,大多数中药材种子都是药农自行繁育、育苗在农贸市场自行销售,种子包装简陋且缺乏品牌保证。

同时,作为中药材产业的最重要的保证——野生中药材,目前,虫草、川贝母、锁阳、独一味等品种越来越濒危,且国家尚未进行大规模的普查工作,资源状况不明,威胁着我省中草药产业的长远发展。

2、对生产种植的监管

中药材种植主要以施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但是有关药材增产的叶面肥种类较多,特别是打着中药材农药招牌,销售微量元素和激素混搭的不合格产品在市场上比较多见。在我省个别地方,还存在非法销售违禁农药、激素类产品(如各类膨大剂)。同时,由于中药材市场发展滞后,药农种植比较分散,集中连片少,集约化程度较低,加之对种植基地投入捉襟见肘,使得种植基地始终难以成熟。不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最终导致药农田间管理成本高、产量低,经济效益得不到保证。

目前,我省初步在陇西、岷县、渭源、武都、宕昌建成了五个中药材质量监测站,但是设备简陋,经费困难,人员缺乏,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      药材初级市场存在的质量监控问题

1、对中药材初级市场的监管

中药材的种植、购销、仓储和饮片加工是我省中药材产业的支柱。广大药农将收获的药材直接或进行简单加工后销售给中间商由此层层贩卖,最终进入药品的仓储、物流环节发往全国各地。对于中药材质量的监控,第一道环节是最难实施也是最难进行的。以我省中药材产业较为发达的陇西县为例,据统计,当地活跃的药材中间商起码有3000余家,而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仅仅有300余家,且对药材进行的初级加工也是由他们完成。这些商人为了保证药材品相好、保质期长,往往要用硫磺熏蒸等方式对药材进行处理。硫磺熏蒸是自古以来对药材进行保存处理的传统方式,但问题的关键是该方法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极易引起外界误读,且多次熏蒸硫磺残留超标确实对人体有危害。

2、对中药材仓储的监管

陇西的文峰、首阳两地是全国知名的天然药仓,当地气候干燥,通风良好非常适宜药材的储藏加工,是全国知名的中药材集散和物流中心。由于经营多年,当地仓储秩序井然,行业呈良性发展态势。但是自去年以来,很多南方的游资进入中药材市场,利用各个药材商信息不灵通对全国市场缺乏把握,各自为战的缺点,对某些中药材品种进行恶意炒作,导致当地药价的大起大落,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市场缺乏规范而透明的中药材期货交易制度,国家缺乏对中药材的战略储备为中药材的恶意炒作提供了空间。

同时,当地药材的仓储企业多数仅利用当地独特的气候特征进行仓储服务,仓库老旧,缺乏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及管理人才,制约了当地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及发展。

(三)      我省药品企业的质量管理问题

按照国家医药行业统计制度划分,2010年我省纳入统计的46户医药企业中中型企业10家,小型企业36家,无一户为大型企业。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够雄厚、市场竞争力弱、产品营销不足是我省医药企业的现状。

20046月新一轮GMP认证后,我省生存下来的医药生产企业在硬件设施上基本过关,但是在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即Cgmp)上与大型企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目前,以哈药集团、云南白药、成都恩威等大型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RP),该系统在信息计划、车间管理、质量检测、仓储和物流环节均实现了信息化,利用计算机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而我省的企业固守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效率低,成本高,在激烈的竞争中进一步处于劣势。

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运行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后的质量管理体系,直接影响了本地企业的竞争力。

纵观我省中医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我省虽然是中药材的资源大省,但是并不是强省。中药材的种植主要依靠千家万户式的生产方式,很难做到规范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中药材的初级加工及仓储物流环节,由于市场正处于培育阶段,大力打击无证药商,会导致药材流通不畅;不打击,则又对药品的初始加工无法管理,政府处于两难之中。虽经多年培育,我省的药品加工企业在市场占有率、生产效率等方面依旧处于劣势,由于投入不足,在质量管理方面更是手段落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   建议

(一)加强药农培训,加强农资市场管理,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

千家万户的生产方式存在诸多弊病,农户生产缺乏组织、田间管理,农户培训、药材销售都很难形成规模。药农是中药材种植生产的基本单位。加大对药农的培训,保证科学的田间管理,对于提高药材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培训的引导作用,重点加强新品种、农药化肥的使用培训。

严格中药材农资市场的管理。加强优势品种、新品种的繁育与推广,严厉打击劣质种子的贩卖渠道,严格控制非法农药化肥的进货渠道。另外,加大宣传,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导农民种植,从宏观上控制中药材种植面积。中药材种植面积过大,会产生药贱伤农的事件。政府应根据市场情况,严格控制中药材种植面积,保证中药材稳定供应,保证中药材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目前以农户为单位的中药材生产方式是药材初级市场混乱的根源,如果某批次药材出现质量问题,不能确定是单件药材的问题或者是整批药材的问题,药材质量的参差不齐,也为企业生产制造了困难。建议政府加大力度积极联系药品企业,由企业与农民签订药材生产协议,在土壤、籽种、肥料、农药、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执行操作规范,保证药材质量的第一道关口。

(二)加强药材初级市场管理,确定传统工艺的国家标准

药材加工及收购的初级市场是最容易出现药材质量问题的环节,一是我省的药材收购商多数是零散经营,并未向政府申请营业及备案,但是他们是药材流通的重要环节,如果对其进行严厉打击,则正在形成的中药材市场会受到严重冲击,药农销售药材会出现困难。二是药材商收购药品后往往要进行硫磺熏蒸等加工,而硫磺熏蒸虽然是药材储藏的传统工艺,但是其没有统一标准,非常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建议政府组织正规制药厂、药材企业对当地药材进行统一收购,建立主流药品收购渠道。加大对药材经销商的管理,采取先松后紧,分批淘汰的方式进行规范,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对药材收购的初级市场进行摸底,搞清到底有多少药材经销商活跃于市场,对他们进行备案,按照具体情况,或对他们进行组织,或根据资金实力、市场管理现状、市场发育情况进行分批淘汰。

同时,对硫磺熏蒸等传统工艺进行规范,设立国家标准,既保证药材储存需要,又确保硫磺残留符合标准。可以设立标准的硫磺熏蒸点,收费帮助药材商进行药材储藏前加工,并出具统一证明。

(三)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建立“中国中药材交易所”,掌控市场的主动权

自去年以来,我国的大量游资进入中药材市场领域,他们利用定西中药材种植、仓储、加工基地的特性,大肆炒作,囤聚居奇,严重的扰乱了市场秩序。中药材市场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广大药农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制药企业的正常生产,更关系到中药材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与维护。利用我省中药材全国仓储物流基地的地位,建立完善的市场调节机制,势在必行。

建议建立国家级和省级的药材储备基地和储备基金,严厉打击炒作行为。当市场价格下跌时,由国家出资按照正常价格从农户手中收购药品;在市场价格过高的时候,动用国家药材储备,进入市场,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建立有效、公开透明的中药材交易平台。在甘肃成立“中国中药材交易所”,通过电子化的交易平台,发布中药材市场变化信息,掌控市场的主动权,掌握话话权,提高交易效率。使甘肃真正成为大宗中药材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现(期)货交易中心。

(四)大力扶持重点企业,促进产业升级

中药材要实现产业升级,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有优秀的企业作支撑。目前,我省的中药企业品种单一,营销理念落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政府应该从融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人员、设备等方面扶持我省企业发展。由于我国固有的医疗体制,申报药品生产许可,手续繁琐、门槛高,要努力鼓励企业发展养生保健中药产品,采取多元化的产品策略扩大企业利润。

 

调研组:栗震亚   马岱钧       

撰稿人:刘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