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投入 加强监管 全面提升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编辑: 更新于:2013-2-21 阅读:
食品安全问题历来是人民群众关心的大事,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农业投入品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在抑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残留的农药也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健康。
2011年8月,农工党甘肃省委会组成调研组就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等问题在兰州、白银、天水等地开展专题调研,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一、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情况
我省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千家万户的生产方式、庞大的农业人口、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食品安全意识,决定了我省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责任大、任务重。经过多年建设,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已经初具雏形,法律法规日益健全,部门建设日益完善、人员编制日益完备。
(一)农产品检测体系初具雏形
我省已建成1个省级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14个市级检测中心,34个县级农产品检测站,省、市、县三级农产品检测体系已初具雏形。2007年,经省编委批准,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正式更名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站,2009年底,省农牧厅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我省各地区也相继成立了对应部门。到目前为止,全省已经有70%的市州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兰州市、武威市、陇南市相继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中心),永靖县和临洮县在蔬菜主产区的乡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所,陇南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全部建成。完备的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可靠的人员和机构保证。
(二)农业标准化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完善。目前,我省农业地方标准已累计达到1250余项,其中无公害、绿色等农产品地方标准已累计达到500多项,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大宗、优势、特色、农产品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完整标准体系。
二是“三位一标”认证工作稳步推进。全省共认证无公害产品产地509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18个,认证绿色食品243个,有机食品91个,地方标志农产品27个。
三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先后创建了甘州、庆城、静宁、榆中4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永昌等37个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辐射带动农户95.8万户,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14个,带动农户52万户。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60多项。通过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示范带动,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三)法规体系不断健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以后,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2007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2009年,《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颁布实施,2010年底,省政府针对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再次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以农业投入品监管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良好成效。2007年8月,按照国务院统一安排部署,在全省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以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通过整治,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畜产品“瘦肉精”、水产品“孔雀石绿”、“硝基呋喃”、“氯霉素”等禁用、限用药物残留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生产环节使用违禁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问题明显好转;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现象明显减少。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为了确保奥运会期间供京农产品质量安全,我省按照农业部的统一安排,在全省开展了保质量、保安全、助奥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从生产基地监管、检验检测、农业投入品监管、产地准出等环节入手,重点是落实生产基地“五定”(定责任人、定监管人、定投入品来源、定生产措施、定管理规范)等管理措施,供京农产品必须达到有标准、有检测、有标识、有组织的“四有”要求。通过助奥行动各项措施的落实,提高了生产基地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了产销链接,确保了我省供奥农产品在奥运会期间没有发生质量安全事故。2009-2010年,针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生产环节投入品不合理使用问题,连续两年在全省开展了种植业产品、生鲜乳、饲料、兽药及兽药残留、水产品、农业“三品”和农资打假等七个方面的专项整治行动,一些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今年,根据省政府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我省制定下发整治方案,要求各级部门细化整治措施、明确整治任务、落实整治责任,专项整治和执法监管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截止目前,全省已累计出动执法人员近3.5万人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企业1.7万多家,查处各类隐患和问题860多起,已全部责令整改。整治重点区域3300多个,开展指导培训近1200场次,培训各类人员5.4万人次,开展媒体宣传800多场次,印发各类宣传材料77万余份,抽检各类农产品样品10万余份,农、畜、水产品监测平均合格率在99%以上。特别是今年将农药市场整治作为蔬菜质量安全的重点,我省工商、质监和安监等部门,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通过对农药市场的检打联动和执法检查,农药的经营秩序明显改善,销售农药质量明显提高。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农业部从2003年起在全国37个大中城市开展农产品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兰州市在2003-2006年的例行监测中,全国综合排名分获两个第一、两个第四的好成绩。2007年,省上例行监测工作正式启动,从近几年的监测结果来看,蔬菜监测平均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畜、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均为100%。各市、县也进一步加大了农产品监测力度,目前,全省14个市(州),80%的县均已开展农产品监测工作,兰州、武威等市每月开展一次例行抽检,并针对重点隐患问题,各地不定期的开展了多次监督抽查。全省农产品监测覆盖面逐步扩大,检测项目逐步增加,省农牧厅在今年的农产品监测项目中,仅蔬菜检测项目就增加了5项,达到15项以上。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已经初见雏形,在我省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中,重点加强了机构及人员的配置,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在工作方式上,我省重点加强了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的推广及对某些领域的专项整治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的困难与分析
(一)千家万户的生产方式难以管理
我省虽然建立了若干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在稳步推进,但就全省来看,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占主要地位。千家万户各自为政的生产方式不便于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无法执行标准化的农业管理,无法实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控制,直接导致农牧及工商部门投入巨大精力一家一户的监督生产,加大宣传,进行农业培训,增加了管理成本,且经济效益低下,管理效果难以衡量。以典型的农药使用为例,如不进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国家无法控制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对高浓度及违禁农药的使用,则农产品质量安全就无从谈起。
(二)分段式的管理模式存在漏洞
我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主要由农牧、工商等部门联合组成,采用分段管理与联合管理并行的模式。农牧部门主要负责规范农产品种植、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农民的培训,现代农业基地的建设等问题。工商部门主要负责农产品的销售监管任务。其中,农资产品及农药的销售由多个部门统一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看似严密,但是存在各个单位互相协调,相互补位的问题。以对农产品质量影响巨大的农药管理为例,在农药的生产环节,农业部门负责农药的登记,生产部门依照质检部门核发的生产许可证或工信委出具的批准文件组织生产,在经营环节,由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安检部门核发高危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不涉及对普通农药的经营许可。对农药管理的政出多门,导致有些事情大家一起管,有些事情没人管,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
(三)机构建设滞后人员不足
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是我省对农产品进行质量监控与管理的主要机构,目前,大部分市州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但是检测场所、仪器设备和人员都难以达到检测要求,目前,我省只有6个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获得资质认证,在14个市州农牧主管部门中,只有9个市设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室;县级检测机构大多数与农技推广、动物卫生监督合署办公,独立行使职能的很少。
与此同时,虽然有些地区设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机构,但是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导致了一套人马几块牌子,甚至有些地区有机构,无人员。农产品质量检测是专业性技术工作,工作人员的缺乏,导致工作无法开展。
(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有待落实
2009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函》,明确要求从
总之,千家万户的生产方式是农产品质量监管成本高、难度大的根本原因。“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多部门协作管理方式是农产品质量监管问题存在隐患与漏洞的瓶颈所在。而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建设及我省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设的滞后,都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漏洞。
三、意见及建议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
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化步伐,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建立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意识。政府在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扶持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方式。政府加大对农户的培训力度,在农业培训中,不仅要加强生产技术的培训,同时要加强市场概念和农产品安全管理技术的培训,尤其应该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农药的使用,农业环境安全的保护等方面。同时,积极培育绿色农产品市场,鼓励企业对绿色有机农产品采取品牌销售,加大利润,用经济的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
(二)加快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管理资源,明确管理责任
成立多部门组成的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综合协调涉及食品安全管理的各个部门,整合各部门对农业管理的资源。对农药管理、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市场管理中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管理重叠区域、责任模糊区域进行明确及细化,由工商、农牧等部门进行定期联合执法,整顿农产品及农药市场。
(三)加快落实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管理
保障我省农产品市场的稳定,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关键在于建立完整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应该由多个部门联合执行,不仅对于外地来甘的农产品而且也要针对全部在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加快我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步伐,推广绿色农业的生产方式。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做到在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均有明确的产地、批号,方便管理。建立问题农产品召回体制,对于问题农产品做到发现一个,即可召回一批。
农产品的质量保证关键在于农药的使用,加强我省农药市场的管理,建立农药市场准入及备案制度,做到市场上销售的农药,明确产地、厂商、使用方法,适用范围。保证农药的质量,严禁劣质农药,违禁农药进入我省市场。
(四)加强农村土壤环境、空气环境、水环境的监测
农作物生长在由土壤、空气、水组成的环境之中。如果土壤,水环境出现问题,农产品的质量同样难以保证。故而,加强对我省重要农业地区的土壤、空气、水环境监测,建立公报制度,指导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保护环境,对于保证农产品质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五)加大农产品检测机构的人员及资金投入
农产品质量的检测机构是我省农产品检验的专门机关,是确定农产品是否合格的权威部门,对于指导农业生产,维护农产品市场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省农产品质量检测部门并不完善,人员及设备得不到保证。建议政府加大投入,确保人员合格到位,确保资金设备充足可用。
调研组:李晓霞 蔡宏斌 卫军利 刘 奎
撰稿人:刘 奎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