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1

参政议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关于“构建我省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议

编辑: 更新于:2013-2-21 阅读:

 

  当前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重大自然灾难、公共卫生、社会骚乱及生产事故等频频发生。构建我省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于化解突发事件和为社会民众提供心理援助,维护社会和谐安定,为我省经济快速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稳定的大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研的背景及意义

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突发公共事件频发,致使不少人陷入痛苦、焦虑、惊恐、敌对、抑郁或无助等适应不良状态,最终导致自杀、伤害、敌对、破坏等行为;而愈来愈多的灾难、伤害、抢劫勒索、性侵害、亲人丧失、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必然会对社会民众造成混乱和心理危机。

易于诱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有:(1)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生产安全事故等问题;(2)近年来城市人口迅速增多,居住密度增高,易于造成突发事件的几率增大;(3)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国有企业改制、破产、停产造成的失业、再就业矛盾突出,而社会救助的架构尚未全面完成;(4)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城农民工及失地农民就业压力突出,农民融入城市的心理准备不足,收入待遇和社会救济的问题矛盾凸现;(5)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存在一定的“仇富心理”;(6)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各种矛盾发酵、集成,由此造成了大量的上访、集访等。基于上述现实易于引发社会恐慌、不满情绪和社会动乱,因此,在经济、社会、自然等领域的应急体系组建过程中,构建社会突发事件心理应急干预体系,是广大人民群众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及危害

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都需要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的有效参与。

大规模灾难后,幸存者、救援人员、罹难者家属、社会大众等直接和间接受灾难影响的人都会遭受一定的心理创伤。灾难心理研究发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与支持率成反比,即所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越低。唐山大地震的受害者在20多年后,仍有部分人生活在灾难的阴影中。这与当时没有提供及时、必要的心理健康服务有一定的关系。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健康服务始于1994年的克拉玛依大火。2002年大连“5·7空难”发生后,心理专家首次实现了灾后24小时内的现场救助。2003SARS期问,我国心理救助力量首次大面积、全方位地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中。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危机管理机制中对心理救援有明确规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指出,“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国家地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都有心理干预的相关规定。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国家更是发布了《地震灾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对地震灾区灾民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进一步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

三、突发事件中影响人们心理危机的因素

()危机的严重程度

危机的严重程度通常是指危机的发生对社会实物(如房屋、设施等)破坏的严重程度,以及对人们心理所造成的紧张、忧虑及恐惧的程度。一般来说,如果一场危机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房屋倒塌严重,公共设施被极度破坏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人们心理的恐慌程度。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195人遇难,374176人受伤,16221人失踪。目之所及,处处是悲惨悲壮的景象:地震中痛失亲人、痛失家园的一双双流泪的眼睛,一个个哀伤的背影;美丽的城市一瞬间变成了人间地狱,温暖的家只剩下废墟和幅幅遗像。对地震不堪回首的记忆,对余震胆战心惊的等待,对死亡近在咫尺的逃亡,对失去亲人无法承担的痛苦,对后面灾疫的无法预料,都深深折磨着每一个人。灾难虽已过去,但人们对此仍然心存畏惧,危机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创伤在短期内仍然没能愈合。

()人们对危机的了解程度

人们对危机的了解程度,是影响人们社会心理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人们对危机了解的程度越深,将越容易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危机及其造成的影响。反之,如果人们对危机缺乏了解,将越容易轻信谣言,从而加剧心理的恐慌程度,极易造成心理失衡,引发心理危机,甚至严重破坏社会秩序,造成社会动乱。如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曾爆发过手纸危机。在手纸危机爆发之前,日本民众由于对当前的石油危机没有全面的了解,从而感觉到日本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面临着危险。民众认为日本正处在危机当中,整个社会弥散着一种惶恐不安的气氛,谣言四起,以至于因为一小超市手纸减价,结果市民排队买手纸,后来发展到挤垮超市,并迅速波及全日本,进而引发严重的手纸危机等等。

()社会信息的透明程度

政府是社会公共危机发生的责任人,也是解决公共危机的主体。因此,在公共危机的爆发过程中以及在对危机的解决中政府自始至终都是信息的主要掌控者。政府信息发布的及时与否,将极大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对危机的了解程度。
  2003年的非典就是典型例子。非典初期,一些地方政府官员隐瞒疫情,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同时也造成非典在我国的大规模肆虐酿成社会恐慌。政府信息的透明化,可以对公众心理进行有效疏导干预,对于危机及早控制与解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众的心理素质

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是影响自身心理的根本因素。一般来说,心理素质高的人,容易以一种理性的态度面对危机,从而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心理;相反,心理素质低的人,容易受危机的影响,在危机中产生恐惧、焦虑、紧张的心理,进而引起心理失衡,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应着重从加强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辅导入手。

四、构建我省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议

为了将社会心理干预纳入地方灾害救援、备灾及日常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干预的整体工作中,积极、及时地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和事后控制,缓解突发公共事件后的心理社会危害,促进民众心理健康,提升社会心理健康水平,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必须形成一定体系:

() 组成研究与指挥系统

根据协同组织资源联动的原则,成立以专家、学者、服务机构等组成的工作小组,定期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研究制订有效的危机干预策略和制度,形成有效的指挥决策机制,培养专业人才,组建专业队伍。

()评估和预警系统
  评估和预警是及时开展干预的基础保障和关键环节,在整个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评估需求是制定心理危机干预目标计划的前提。干预前,要确定接受服务的人群或者覆盖区域,了解当地心理危机干预服务背景、当前服务资源,确定心理冲击的严重程度和类别,确定服务的优先级,设定心理救助的目标、制定计划。评估要贯穿心理危机干预的始终。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兼具滞后性和特殊及时效性,其需要的心理危机干预可能是长期的,因而评估也需要贯穿始终。评估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心理危机干预自身的风险,诸如特定心理危机干预可持续性、可接受性,以及技术在的可行性等。

()响应和处置系统

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应该分级分类响应。无论突发公共事件级别高低、规模大小、损伤轻重,当地或就近的心理危机干预协调机构都应迅速调度力量,尽快判明事件性质和危害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并及时向全国性的心理应急机构报告。全国性的心理机构也应在事件发生后尽短的时问内做出相应的响应和及时处置,参与制定心理健康服务的决策、应急指挥、以及全国专业人员的调度等工作。

()应急队伍系统

建立反应迅速的心理干预应急队伍。应急队伍应该包括不同水平的心理专业人员,具体可以包括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甚至精神病专业人员,以适应不同阶段的心理援助工作。一旦发生了灾难性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咨询师等专业队伍就和救援人员一起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实施心理救助。

()报道系统

在危机事件中,长期处于潜在未知危险中的人,会因缺乏可靠信息造成的不确定感比实际灾难带来的恐惧更大,引起更多的心理损害。在紧急情况下,公共信息和大众传媒对心理的影响不容忽视,信息源的可靠性决定了人们在紧急情况下是否能有效地采取缓解措施。相应的心理社会干预专家咨询委员会应根据所掌握的事件对民众心理影响资料的分析,就新闻报道向政府应急指挥中心提供建议。
  
()服务保障系统

心理危机干预的保障主要包括知识技术保障、社会动员保障和财力保障。专业的知识技术是有效处理心理危机,避免二次伤害的基本保障。在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应该与物质支援结合充分进行社会动员,使足够的社会力量投入心理服务,保障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心理救助运作离不开财力保障,平时应建立公共突发事件社会心理干预的储备资金,包括政府财政支持、捐赠等。

调研组:杜俞瑾

撰稿人:杜俞瑾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