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陇南白马人民间故事等五个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提案
编辑: 更新于:2013-1-18 阅读:
省政协副主席、省委会主委 栗震亚
我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和石鸡坝乡的白马人山寨处在甘川交界的岷山东端摩天岭群山之中。境内山峦起伏、河谷深陷、山坡陡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寨子居于地势险峻的高山和深谷,周围有大片森林、较为平坦肥沃的土地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他们实行封闭政策,不与外族通婚。自古以来, 他们同平武白马路和九寨沟勿角一带的白马人来往密切,与山下汉族有少量交往。这里有不少百人以上的大寨子,寨子里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每次几乎是全民参与,他们用每年的烤街火等民俗活动有效地传承着祖宗的传统文化。专家学者认为,这里是罕见的民俗文化大观园,白马人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白马人民俗文化不仅属于甘肃,而且属于世界。
2011年6月22日至23日,我们前往作了专题调研,深深感受到,这里的白马人传承和保存着丰富的、独特的和集中的民俗文化。他们独特的民俗事象不少,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是:一是民间故事。白马人的神话、传说、故事极其丰富,主要有创世故事、英雄传说、爱情故事、信仰故事、习俗故事、地理历史故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劝善教化故事和其他故事等,有一些是仅见的。如白马人“创世神话”应属于和道系、佛系、帝系并列的民系,它具有和地域、宗教信仰一样的神话共性,但又有白马人思维的不同体现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又如《阿尼嘎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流传广泛,为我们提供了中华民族宝贵的原始社会形态和丰富的文化资料,应该是代表了白马人民间故事和口传活态文化的最高成就。这篇神话从基本生成、初步定型到不断演进,既包含了白马人民族文化的原始内核,又融汇了不同时代这个民族关于历史、社会、自然、信仰、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的大量知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就是白马人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些故事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夸张手法神奇独特,表现手法多样化,使之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受到陇南白马人的喜爱和传扬,是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二是服饰。白马人的服饰独具个性,可分为男装和女装两大类,男装主要包括帽子、长衫、短衫、裤子、番鞋、腰带等;女装主要包括帽子、百折衣、短衫、坎肩、腰带、绣花鞋以及鱼骨牌头饰、荷包、首饰、胸牌等佩饰。装饰图案丰富,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完美的文化符号一一贯之,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沙嘎帽是白马人服饰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华诸民族中,只有白马人才有这种富有创造和想象的、别具一格的打扮。从头饰到发饰、胸饰、衣饰、腰饰直至脚饰,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又和谐的统一体,风格独特,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1964年曾经引发过毛泽东之问。三是歌曲。独特的白马人歌曲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先祖流传下来的勒类歌,这类歌曲有固定的曲调、固定的歌词、固定的用途,甚至还有固定的演唱时间;另一类是有相对固定的曲调,歌词有传下来的,也有即兴创作的。白马人的歌唱贯穿在一切生产生活活动之中,大体可以分为敬酒歌、劳动歌、舞蹈歌、祭祀歌、婚娶歌、休闲歌、情爱歌和其它歌。歌曲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不受语言框框的限制,造就白马人无人不歌、无处不歌、无事不歌、无情不歌的特点。歌曲的艺术特色鲜明,旋律简短,易于传承;曲调丰富,感染力强;寓教于歌,群众喜闻。白马人没有文字,历史上没有学校,很少有人进入汉族学校读书。因此,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重大活动,特别是春节期间的活动,当作教化人们的重要场所,把歌曲当作教化人们的重要途径,将他们的生活习俗、各种知识、社会规范转化为歌曲,身体力行地传唱,以歌育人,以歌树人,以歌唤人,以歌聚人,使人们在欢乐中得到知识上的提高、精神上的升华,思想上的统一。白马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了这些歌声,才得以在那艰苦封闭的环境中熬过了悠远漫长的岁月,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四是舞蹈。除了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补充名录的池哥昼外,还有麻昼(白马人一种娛人、娱神、祭祀性集体傩面具舞。由6个男性头戴狮子头、牛头、虎头、龙头、鸡头、猪头面具,身着这六种动物颜色的服饰,在打击乐和群众伴唱下表演狭昼“拜山神舞”、腰昼“牛舞”、搭昼“虎舞”、安昼“兎舞”、搓昼“龙舞”、山尼“蛇舞”、报杰兰木“马舞”、占昼“羊舞”、世昼“猴舞”、写昼“鸡舞”、雷杰瓦扎“狗舞”、帕昼“猪舞”。各有6种动作,过去跳一遍要4个多小时。可惜的是,许多动作被忘掉。然而,现存的套路依然丰富,整场表演动作流畅、舞步复杂多变、造型逼真、唯妙唯肖)、甘昼(一种情景性傩舞,由四个男性头戴女性微笑面具、身着民族短装、外罩花坎肩、双手持牛尾刷表演。舞蹈表现妇女养育孩子、做饭、缝制衣服等操持家务的组舞,舞步规范、动作干练柔美、节奏明快、幅度夸张,歌颂了女性对家庭对人类的贡献,完整的表演约一个小时)、麻够池(情景性舞蹈,由男性民众分两队共同参与。每队由1位手拿木剑、头扎红色布条的将军领队,两位池哥护卫,各一半民众手拿木剑扮士兵跟随。表演场地主要在山上和寨中开阔地,表演过程有山上杀羊、庙前祭神、烧肉、吃肉; 两军山上练兵、出征、交锋;两次下山进村闯人墙;寨中激烈交战。表演行进动作以跑、跳为主,两军交战场面中舞步固定,有屈膝跨步、下蹲、左右甩刀、冲刺等厮杀交战动作。整个过程原始古朴,反映的是先祖的征战过程,是对祖宗的缅怀,也是对后代的警示教育)、日傻期(情景性舞蹈,由民众共同进行,两位族长领路,池哥昼表演队伍和手持刀或木棒的男性村民分两队紧跟,跳S形路线,口中高呼“噢!噢!懊!”女性站在高处隔开一段距离伴唱。过程有直线行进、S和O形行进、唱歌跳火圈舞、再跳S和O形路线、再唱歌跳火圈舞、池哥昼表演直线行进等六个环节,表演有傩舞、火圈舞、自由舞三组动作环环紧套。这一活动气势磅礴,山摇地动,反映了白马先祖不断迁徒、征战的历史),还有池母写勒、阿里改昼、秋昼、池哥杰勿麻些、秦州追不、帕贵塞、色这爱下西等。白马人民间舞蹈品种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许多舞蹈兼具祭祀性、仪式性、自娱性、民俗性等多重特征,是具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考古学、艺术学等多方面价值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五是烤街火长节。烤街火是以寨子为单位,以火为纽带,以歌舞和讲故事为主,全民参与的一项重大活动,从腊月初八开始,到笫二年正月十七日结束,历时四十天。在这四十天时间里,每天从不间断,年年如是。主要活动包括:笫一,凑柴。从腊月初八开始,吃过晚饭,敲锣打鼓,唱上凑柴歌,挨家挨户凑柴。笫二,用凑的柴点燃火,男女老少边烤街火,边聊天、讲故事、说笑话、唱歌。笫三,围着火堆跳舞。“火圈舞”没有乐器伴奏,全寨男女老少参与,人数没有限制,人们围着火堆,手牵手唱着歌,根据舞蹈者演唱的歌曲的施律和唱词进行。火圈舞的歌曲丰富,每首歌都有固定的演唱形式及舞步、动作,有的是合唱,有的是对唱;有的舞步平缓,有的舞步快速;有的动作柔美,有的刚劲有力。每首火圈舞歌曲都有固定的演唱形式和相对应的表演动作,而且有些寨子火圈舞歌曲的演唱还有约定俗成的顺序,从开始演唱到结束,曲曲相连,环环紧扣,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第四,迎火把。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要准备火把,晚上各寨子连放三声炮,人们扛着火把敲锣打鼓到庙上聚集。举行点火把仪式后,大家高举手中的火把唱着歌,像一条长长的火龙,将五谷神迎往街火场地, 把未燃烧完的火把汇架起篝火,跳起火圈舞,祈祷当年好收成。凑柴、烤街火和跳火圈舞以一贯之,把春节期间的所有活动都自然地连结在一起,把全村不论是友好的还是有矛盾的、不论是你家的还是别人家的来客,都连结在一起,手拉手跳啊、唱啊,忘掉的是矛盾和生疏,结成的是友情。在这项活动中,可以学习民族的精神和历史经验教训、学习待人接物的规矩、学习跳舞唱歌、培育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是白马人每年一度的民俗文化集训。白马人的烤街火,历时之长,声势之大,感染力之强,都是罕见的,可以说烤街火是白马人的狂欢节。
陇南市、县和乡十分重视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从2008年开始,组织专家学者采录资料,编辑出版了《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调查资料卷》、《论文卷》和《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故事卷》、《服饰卷》、《歌曲卷》、《舞蹈卷》、《语言卷》等7本书,使白马人的一些民俗文化资料得以保存。
但是,这次调研我们也了解到,这里老艺人所剩无几,年轻的传承人青黄不接。加之生活环境变化,电视实现村村通,“5.12”特大地震恢复重建修通了公路,人们交往频繁,白马人青年外出打工的增多,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的难度增加。为了进一步保护好这些珍贵的祖国民族文化瑰宝,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的精神,我们建议:
笫一,应将白马人故事、服饰、歌曲、舞蹈和烤街火长节等5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笫二,将文县列为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区,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支持保护利用好白马人民俗文化。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