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1

参政议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关于培育发展新医药产业问题的调研报告

编辑: 更新于:2011-10-25 阅读:

农工民主党甘肃省委员会

[内容提要]

甘肃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甘肃新医药产业作为甘肃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经过“九五”和“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甘肃的新医药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但是伴随着新医药产业的激烈竞争,甘肃省的新医药产业存在着产业政策不到位、企业营销能力差、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医药人才匮乏等问题,为努力推动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尽快改变中药材大省、医药工业小省的局面,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建议。

 

为了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于5月初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内容涉及甘肃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是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第40条指出,“建设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规范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和特色中藏药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特色中成药和藏药,积极推进国家新药和中药保护品种产业化。”这将为我省新医药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甘肃省委省政府近几年来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甘肃经济发展的指示,将新医药产业作为甘肃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甘肃的生物医药产业经过“九五”和“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源泉,以高新技术为动力,以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兽医药研究所、甘肃佛慈制药厂、甘肃奇正医药集团等为骨干的企业集团,生物制药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兰州的支柱产业。据统计,兰州现有136家生物技术企业,39家生物技术重点研究机构。2008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9.16亿元。农工党甘肃省委会组成调研组采取采取座谈讨论与实地考察、省内调研与赴外省学习考察、省政协与相关市县政协协作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先后深入医药企业、院所、学校、药材种植基地、交易市场、药材种植经营户等38个,其中兰内9个,天水市5个,陇南市1个,定西19个,省外4个,实地考察场所、设备、产品、营销、物流、管理等情况,召开各类座谈会26次,听取相关情况介绍,征求意见建议,基本摸清了我省新医药产业培育发展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有关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新医药产业培育发展现状

省委、省政府对新医药产业一贯重视。早在省九次党代会前后就已提出要培育发展我省新医药产业。之后各次党代会和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越来越强调这一问题,并已形成一些规划、部署、政策性文件,采取了一些扶持措施,取得了明显成绩。

1、产业初具规模,效益逐年提高

2009年,我省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已达166家,资产总额84.05亿元,同比增长35.1%。年度完成工业总产值43.02亿元,工业增加值21.06亿元,同比增长3.83%。实现利税8.87亿元,同比增长13.25%。在生物制药方面,形成了以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为龙头的疫苗、治疗性生物制品和诊断试剂等产品研发与生产体系。在现代中(藏)药方面,形成了以兰州佛慈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佛慈药业)、甘肃奇正藏药有限公司(简称奇正藏药)、甘肃独一味制药有限公司(简称独一味制药)等为代表的企业群。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重离子束治肿瘤治疗浅层肿瘤患者的临床试验取得成功(103例),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第四个有能力进行重离子束治肿瘤的国家;兰州兰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人工心脏瓣膜、兰州雅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金榜试纸,产品技术和市场份额居国内前列。

2、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具备一定带动能力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省医药企业不断发展,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佛慈药业、奇正藏药、独一味制药、甘肃扶正药业、新兰药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全部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在全国知名。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以科技为先导,重视新产品开发,资产总额已达到14.81亿元。奇正藏药以独有品牌抢占市场先机,资产达11.94亿元。目前我省已有9家过亿元的医药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也有7家。这些企业对我省新医药产业的培育发展壮大,都具有一定的带动能力。

3、研发单位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研发创新能力

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都具有一定的研发实力,有的在国际领先。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科技部“863计划产业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6个。奇正藏药、兰飞集团、独一味制药等优秀企业也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

4、中药材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具有一定规模效益

目前在我省优质道地中药材最佳生态区域,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药材品种2400多种,种植面积达250万亩,产量约41万吨,产值近30亿元。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板蓝根六大类道地及大宗药材产量分别占全国同类品种产量的95%60%50%60%25%65%,前五种的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文峰、首阳等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药材交易量占全国交易总量的20%以上,一些道地药材如当归、党参、黄芪、大黄、柴胡等品种交易量占到全国的50%以上。甘肃农垦的管制药材罂粟基地是国内唯一的种植基地。有条件的市县开始重视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各市县产业园区都已吸纳了一些企业进驻。成纪制药有限公司的厂房设备达到国内一流。

5、产业队伍不断成长,聚集了一批专业人才

据统计,目前全省从事生物医药研究开发的技术人员有2000多人,从事医药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的专业人员也达几千人。年均从业人员人数在1.06万人。院所、骨干企业拥有了由专家、博士、硕士构成的研发队伍。尤其在生物医药领域,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拥有4位两院院士,在人用疫苗、口蹄疫疫苗、牦牛血清制品、重离子束生物技术、现代中藏药等方面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我省新医药产业培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行动不够有力,政策措施滞后,产业环境急需改善

主要表现在将对于大力发展新医药产业的认识落实于行动的力度不够,强调多,亲自上手少;展望多,具体规划少;调研多,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少。政府层面尚未出台扶持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力政策;政府各职能部门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省内尚未建成能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医药产业核心集聚园区;较具有实力的企业尚未做大做强,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好;对省内医药企业保护、扶持力度不大,等等。

2、研发投入少,新产品开发滞后,品牌影响力较小

省上用于扶持新药研发的专项资金少,每年用于生物医药研发的财政引导资金只有5000万。企业对新产品研发的投入也只占销售收入平均不足1%(国内大型制药企业投入已达10%左右)。在医药工业企业中,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核心技术,缺乏应用型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重大项目,只有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兽药研究所、奇正藏药、独一味制药等少数企业形成自己的产品研发体系。高校及科研院所普遍存在重基础、轻应用、重论文、轻开发等问题,科研与经济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没有形成应有的成果和产业化的新产品。全省有3030个药品生产批准文号,药品绝大多数为仿制、改剂型品种,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低附加值和低档次的品种占绝大部分,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家品种不到10%

3、重视和扶持龙头企业和大型项目不够

全省目前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医药原料及制剂企业有42家,2009年工业总产值50亿元左右,规模以上企业的销售收入仅33.9亿元,产值10亿元以上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只有2户,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大品种只有8个,进入全国医药行业100强企业排名的只有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一家。中药材种植基地只有2个获得GAP认证。而山东省有规模以上企业654家,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310亿,利税186亿,利润128亿。销售过亿元的产品就有90个。天津国家级生物医药创新园建设速度迅速,规划面积达3.8平方公里。

4、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弱,产品宣传推广不力

我省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普遍较弱,观念落后、队伍弱小、营销网络不强、忽视终端管理及品牌建设、缺乏高级复合型的市场营销管理人员,重生产、轻营销的现象普遍存在。市场弱势严重制约了我省医药产业的发展,使得很好的药品没有形成应有的市场优势。天津天士力集团在国内就有销售队伍10万余人,在国外多达100余万人,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而我省多数产品只在省内或周边省区市场销售,传统的产品在传统的区域内以传统的手段销售,营销模式单一,缺乏灵活应对市场的策略和手段,难以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在市场受到的挤压越来越严重。

5、对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关心不够

据调查,近年来我省医药产业领域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干事创业环境差,作用难以发挥,技术得不到重视和保护,研究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待遇低,院所、企业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差,子女得不到更好培养等。由于创业环境和收入差距原因,除了高级专业人才流失外,现在相当一批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乃至工人也纷纷外流。

6、有些地方政府工作不到位,主动为企业服务不够

兰州兽医研究所计划投资8000万扩建厂房,但因征地问题解决不了,致使工程迟迟不能开工。兰州大学实验大楼因缺乏设备仪器几成闲置。新兰药集团土地出让金返还进程缓慢;出城入园的地块已确定,土地出让保证金已交开发区,但开发区还未给企业提供熟地,严重影响环境评估、项目开工等工作;集团2009年新招应届大学毕业生50多人,截至目前学生的落户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兰州凯博生物化学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但因租不到场地无法扩大生产。甘肃天森药业有限公司的产品具有很好的成长性,但厂址周边脏乱差,环境得不到整治。天水岐黄药业是一个拥有148个药品生产文号的成熟企业,因改制不彻底,多年一直断续进行,产权不明晰,企业发展受限。而在天津,政府为了保证天士力企业做大做强,坚持做到“企业没事不添乱,企业有事不撒手,不对企业说不行,主动上门为企业排忧解难”。我省独一味制药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一个小企业成长壮大起来,也是由于康县政府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实行挂牌保护、为企业排忧解难、坚持实行优惠政策的结果。

三、大力培育发展我省新医药产业的建议

1.建立健全真正上手抓的领导系统和服务系统

建议成立由省政府领导任组长,发改、工信、农牧、财政、科技、卫生、药监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医药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我省新医药产业培育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定期研究解决新医药产业培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分析我省医药产业发展的历史、基础、资源、现状等情况,制定甘肃省新医药产业中长期发展综合规划及实施措施,全省“一盘棋”协同动作,坚持一届接一届、一年接一年地抓落实,争取5年内实现我省新医药产业的长足发展。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畅通政、研、校、企的沟通协调,提倡政府与企业交朋友,积极主动上门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强相关部门在土地征用、项目审批、资金投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争取建立国家、地方联动支持新医药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项目支持,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化程度强、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掌握关键技术的项目,形成国家、地方共同推进发展的局面。

2、尽快制定加快发展新医药产业的优惠政策

建议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财政支持、人才流动、成果转化、宣传推广、产品终端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明确在本省范围优先使用本省企业产品,尽可能多地保证本省企业产品能进入医保目录和基本药物目录,在药品采购招标中优先考虑本省企业,取消“二次降价谈判”。制定鼓励扶持以中药地道药材产业化为中心的产业政策和金融税收政策,从生产要素供应、项目审批、银行信贷、科技进步、品牌创建等方面,研究提出促进产业发展的投资、土地、税收、信贷等扶持优惠政策、产业保护政策、引资引智等相关政策和优惠措施,真正改善产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将中药材种植作为干旱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将中药材优质品种培育、野生药材驯化列入良种补贴范围,将中药材种植列入生态保护、荒漠化治理、土地整治等项目建设范畴,对实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农民予以直接补贴。

3、建立完善多元化投资体制,加大对新医药产业培养发展的投入

建议整合现有涉及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资金,设立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改进政府投入渠道,通过园区科学投入,以保证资金在医药产业的重大项目、基地建设、检测认证、新药研发和技术改造等关键环节的有效使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大力推进新医药产业领域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产业、孵化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扶持、孵化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小型优势企业。如崭露头角的兰州雅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兰州兰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兰州凯博生物化学技术有限公司、甘肃天森药业有限公司、天水华圆医疗器械公司、飞鸿电器、甘肃普尔康药业公司等企业。

4研发新药品品种,创造新的品牌

实践证明,抓好一个产品,成就一个企业。抓好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的天然药用植物筛选分析、有机合成科研具有优势。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在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等生物制品方面有一流的研发设备和技术力量。兰州兽医研究所是全国著名的兽医科研机构,建有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是全国家禽口蹄疫研发中心,许多动物疫苗研究开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省药检所在药物检测分析、药效学研究、质量标准制定方面具有权威性。兰州大学药学院、省中医学院有符合国家《药物临床前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的实验室,省人民医院、兰州军区总院等医疗机构有通过国家《药物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认证的药物临床研究实验基地,初步形成了比较配套的新药开发体系。政府应加大对新产品研发的投入,以新产品带动上项目,创造新的品牌,推动我省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5、加快建设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建议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发为契机,加快“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使其成为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龙头。申请在定西建设“国家级中药材生产加工工业园区”,通过市场化、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发挥基地、园区的聚集效应,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共建机制,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升级。依托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等单位,重点开发基因工程药物、工程抗体类药物、核酸类药物、小分子肽类药物、预防和治疗性新型疫苗以及基因治疗药物等。依托佛慈药业、奇正藏药、独一味制药等企业的规模和品牌优势,培养和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努力把全省中藏药的生产规模做大做强。

6、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使中药发展转向以品质取胜、以效益取胜

我省中药材多年来以种植面积取胜、以量取胜,但实践证明,面积大、产量多不一定能获得好效益,多不等于好,大不等于强。建议鼓励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高品质;建立中医药加工园区,首先把陇西园区建设好;建设陇西中医药孵化基地,对药物进行试验筛选,吸引企业进入;“唤醒”闲置中药品种和中药验方,挖掘品种潜力,起到事半功倍效果;鼓励中药批发企业联合协作、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扩大话语权和市场定价权;尽快建立我省地道药材数据库,制定标准,实行道地药材品种保护;成立甘肃省中药研究院,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研发新品种,解决中药种植、加工、生产等方面的问题。

7、引导企业强化营销理念,以销促产,扩大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决定生产,决定企业的命运。针对我省医药企业营销理念、营销策略普遍较弱的问题。建议政府采取补贴引导等措施,鼓励企业、公司建立自己的销售队伍和机构,促使企业尽快转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落后观念,树立知识、网络、绿色、个性化、创新、整合、消费联盟、连锁经营、大市场、综合市场等营销新理念,采取多种营销策略,促使产品占领市场。充分挖掘我省大专院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方面的潜能,加强各层次营销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人力支撑。对企业引进、聘用的高级营销人才,在子女入学、户籍管理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利用各种会议、论坛、展览等机会和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推介本省医药产品。采取合作、代理、聘用等多种方式,努力构建专家、企业、政府协力推广产品的机制,以销促产,提高效益。同时,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重点加强与国际500强和国际知名制药企业的合作,在巩固传统原料药出口市场的同时努力扩大制剂和中药出口,靠科学的营销理念和策略推广产品,靠扩大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提高企业效益和知名度,促进我省医药企业做大做强

8、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靠人才推动我省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留住、用好我省现有各类技术人才是当务之急。采取引进、聘请、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甘肃新医药产业顾问咨询专家组,院士等高级专家建议由省府聘请。通过以技术、管理、市场资源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新医药产业人才到我省创业,建立甘肃新医药产业领军人才队伍。建立医药产业人才奖励机制,制定相关表彰奖励措施,定期对研究机构、企业等在中藏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予以重奖,支持省内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人才领办、创办企业,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发挥我省大专院校人才培养优势,加强中药高级技工、中药材种植基层管理人员等人才培养。通过集中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农民技术骨干,使中药材基地建设区每户农户至少有一名技术“明白人”,靠人才推动我省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调研组成员:栗震亚  马岱钧  倪京满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