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1

参政议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关于甘肃省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

编辑: 更新于:2011-3-23 阅读:

农工民主党甘肃省委员会

[内容提要] 

近几年,省委省政府不断创新思维,抢抓机遇,促进改革,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对公务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公务员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应地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本文在实地调研访谈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六大因素,提出了提高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建议。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们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然而,尽管我国人民的生理健康状况有了显著改善,但属于精神方面的疾病患病率却逐年上升,已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3.2‰~7.3‰上升到目前的15.56‰。专家们认为,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步入“精神疾病时代”。

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很少关注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有的把它错误地等同于精神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价值观多元化等,许多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日益凸现出来,特别是自杀人数地不断攀升,心理健康问题才逐步引起人们重视。公务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社会上,人们普遍认为其“待遇优厚、地位稳定、工作机会诱人”,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近一两年来,公务员报考的火爆场面似乎更进一步印证了人们的这种看法,然而实际情形又是如何呢?200511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企业员工敬业指数2005年调查报告显示从事不同职业的员工敬业度差别较大,其中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员工敬业度最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对该院就诊的心理疾病患者调查中发现,公务员约占总数的10%,其数量比其他任何一个职业的患者都要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精神科,在对心理咨询者进行盘点时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在心理健康问题最多的人群中,国家公务员排在首位。香港《文汇报》曾引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邵道生先生提供的一个数据:只是2003年上半年,中国就有1252名党员干部自杀,这还不包括其他非正常死亡事件。其中,有贪官因劣迹败露而畏罪自杀的,有好官秉公执法遭遇歹人报复而牺牲的,还有不堪官场压力而寻短见的……。

以上数据足以折射出我国公务员队伍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甘肃省地处内陆,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近几年,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为了加快西部的发展,尽快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甘肃省委省政府不断创新思维,抢抓机遇,促进改革,努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务员的素质,给公务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甘肃省公务员所面临的相对压力不断加大,相应地也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一、影响甘肃省公务员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分析

经过调研及问卷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甘肃省处级及以下公务员由于性别、年龄、任职年限、学历等的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不尽相同,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本身的压力

这种压力存在于我们分析的各个群体,突出表现在年龄在3049岁的公务员群体和女性公务员群体中。

一是工作任务的繁重。随着政府部门职能的不断加大,公务员工作的内容越来越复杂,责任越来越大,工作量越来越重,而工作制度的不完善,各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工作自由度小等一系列制度上的因素又进一步导致了公务员的压力加大。此外岗位职责外的临时性任务过多也是公务员压力的一个来源。公务员工作的临时性与突发性事件较多,这一切又经常要占据公务员的时间和精力,困扰着公务员。在访谈过程中有很多人提出对工作缺乏信心,提不起精神,没有工作热情,占访谈和回答主观题总人数的33%繁重的工作任务,不仅导致公务员身体的严重透支,而且使许多公务员无暇顾及家庭和子女,对家庭、对子女产生深深的愧疚感。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一回族公务员,自述他自从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几乎没有在开斋节期间修过假,因为单位领导是汉族,很少能记起开斋节的时间,有时即使遇上周六周日,如有任务,仍得加班。家人特别是家中的老人对此很是不满,但又无能为力。每每提到此事,他都对家人怀有深深的内疚感,特别害怕过年过节。但这些往往又不能被社会上的其他人理解。一位在乡镇工作的公务员认为单位和社会对个人的生活关心关怀程度不够,感到个人生活压力很大,很费脑筋。另一个男性公务员提到别人不能很好地理解支持自己,工作得不到认可,不能被提拔重用。这是造成公务员工作倦怠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愿因。

二是职业发展不明确性。这种压力同样存在于我们调研的过程中,特别是3049岁年龄段与高学历的公务员群体中。在访谈和主观题的回答中,有41%公务员提到对前途不可捉摸,升迁的希望渺茫,希望能够清楚地看到未来,而不是什么事情都充满变数。这些年,尽管我国政府部门开始重视对有能力的年轻干部的选拔,但是传统的资历观念依然严重,晋升靠关系还是许多公务员所奉行的准则。晋升渠道及发展前景不明朗导致许多公务员不知路在何方,如何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职业目标的丧失,势必导致公务员的职业倦怠和多种心理冲突及心理失衡,对工作失去了热情、信心,换来的只是精神世界的苦闷。

(二)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种压力存在于我们调研的各个群体。人际关系在中国历来微妙而复杂,“三分工作,七分关系”成了许多场合的潜规则。公务员在工作中要面临许多复杂的关系,有上下级关系、同级关系、群众关系等。良好真诚的关系不仅会增强开拓工作新局面的信心,而且会满足人的社会安全感,使心理健康发展。可现实中往往是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在部门利益分配、分工合作、职位升迁阶段,为了让利益天平倾向自己,公务员之间往往容易形成恶性人际关系,导致公务员队伍中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感。在访谈和主观题的回答中,有21%的公务员提到一切都是虚假的,不知道该信任什么。在这种低信任度的猜疑不安的工作环境中,公务员很容易感到精神压抑,心情苦闷。所以,如何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同行业、同级部门之间出类拔萃但又不致引起嫉妒、猜疑是非常难的。

根据访谈及对问卷的分析,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领导管理不规范、工作不好开展和个人行为不被他人理解、工作得不到同事配合等等,其中党政一把手的团结合作问题与正副职之间的相互配合是提到最多的两个方面。党政一把手之间的团结合作非常重要,如果他们各自为政,不能很好地团结合作,这个单位一定是一盘散沙,直接影响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在访谈中有一位镇长是这样说的“党委书记一揽子事都管、都做,我也不清楚自己的地位是什么?究竟什么事是我干的?我希望通过沟通、交流来解决有些意见的分歧,但对人的失望不能再对合作有什么好的想法!因此,困惑最大的是心理矛盾,顺着干?硬着干?很希望组织能经常性深入到基层班子中,多了解生活、工作、学习,加强领导之间的沟通、交流,构架和谐领导班子的桥梁。”所以,怎样解决好党政一把手的团结合作问题,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再就是正副职之间的相互配合问题。正、副职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在访谈和问卷的回答中,正职往往会提到领导工作难做,人际关系不好处理,而副职谈得更多的是不知道怎样既能很好发挥自己才能,又不会被误认为是越权、抢权。怎样协调好正、副职之间的关系,既能发挥正职领导的职责,又能充分调动起副职的工作积极性,值得我们思考。

(三)较低的工资水平

不可否认,这几年公务员的工资有了很大的提高,公务员工作的稳定性对社会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这从近几年公务员招考报名人数上可见一斑,应该说,能成为政府的一员是令人羡慕的,但是公务员工资水平总体还不高,特别是甘肃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社会上先富起来的人比较,与发达地区同类公务员比较起来,往往还有很大的差距,加之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重担,就会使一些公务员产生不平衡感,进而导致精神压抑不堪重负。在访谈回答中,有许多人提到工资低的问题,占整个访谈和主观题回答的16%。他们中既有省会城市的,也有地、县级市,还有乡镇的,有些甚至认为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工资低,而物价又上涨太快,仅靠这点收入养家糊口实在很难。经济压力成为影响公务员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一定程度上的性别歧视,特别是针对女性公务员群体

在访谈中,有48%的女性公务员提到在单位上工作不被领导重视,得不到提拔重用;有的说工作、生活及各方面得不到肯定、理解,没有成就感;一位在省会城市工作的女研究生说道感到经常处于心灵的迷茫状态,不知道自己怎样做最好,有一种强烈的不满意,包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但不知道如何去改变,希望有一个人文关怀备至的工作环境,能够舒心地工作生活

(五)社会变迁引起的价值观混乱、个人情感、孩子的教育等问题

涉及到这些问题的占整个访谈人数的9%。价值观混乱主要是指现代社会价值观念评价体系与固有价值观念评价体系冲突而引发的困惑,以及弱势群体权利的缺失和剥夺等。孩子教育问题主要包括子女升学、就业、婚嫁、管教等方面的压力。其中3049岁这个年龄段的公务员子女问题压力最强烈,因为在这个年龄,子女正常来讲应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要面对的子女问题非常多,例如升学、就业、甚至婚嫁,每位父母除了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之外,还要对子女的每一个选择担忧和操心,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六)对心理健康认识不够,自我调适手段欠缺

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公务员也不例外。在访谈设计中,我们都问到:如果你有了心理困惑、心理问题,你会怎么解决,只有2%的公务员提到会找心理医生去咨询。在公务员群体中,有少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人还会有心理疾病,更不知心理咨询为何。多数公务员认为心理问题完全是性格上的软弱、能力上的欠缺造成的,因而遇事过分强调克制、忍耐,回避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有少数公务员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对心理健康的知识知之甚少, 自我调适能力不强,不善于自我调节、自我减压。同时,由于心理疾病又比较隐蔽,不如身体疾病那样容易察觉,因此很容易被忽视。公务员往往是有了压力以后,在上级领导面前不敢说,同事面前不能说,亲人朋友面前不愿说,而自我又缺乏有效的调适手段,致使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的释放,日积月累,导致心理严重失调或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以上是影响我省处级及以下公务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公务员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与当前公务员所处的大环境不无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一)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心理震荡

1中国加入WTO,使中国政府已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政府承担的公共责任愈来愈大,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务员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凸现,特别是当前正处于人均国民经济生产总值10003000美元时期,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

3互联网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发展,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大量垃圾信息会对公务员的精神发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公务员每天要从大量的信息中甄别选取有用信息难度非同寻常。

4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及公务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务员作为政府的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管理社会的主力军,不得不面对和承受这些复杂的局面。政府的诸多责任很自然地转移到公务员身上,转化为公务员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紧张,形成心理问题。

(二)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公务员心理产生的影响

首先,通过录用考试,社会上大批精英加入到公务员队伍,公务员群体竞争不断加剧;其次,公务员制度改革,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制度安排,进一步加大了公务员队伍内部的竞争,公务员如果缺乏忧患意识,不思进取,甘于平庸,随时都可能被淘汰出局。应该说,这些制度本身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对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工作效率都是大有裨益的,但同时也使得公务员个人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公务员,为前途担忧的压力与日俱增,在同类比较中产生心理的不平衡。特别是近几年来,绩效考核与行政问责制的推行,使习惯于当太平官逍遥官的公务员出现生存危机。新的政治伦理要求公务员不仅要对发生的重大事故负责,而且要对错误的行政决策负责;不仅要对滥用职权的行政行为负责,而且要对故意拖延、推诿扯皮等行政不作为负责。使得部分安于现状者面临被指责、被问责的境地,加之行政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政绩平平的公务员也因可能被问责而产生心理压力。这样的压力,在纪律不允许公务员随便出入一些娱乐场合的情况下,排解是很困难的。

(三)职业性质对公务员心理产生的影响

1职业的公共性要求与公务员自然本性的冲突带来的心理影响。现代社会,职业己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行政是一个与公共权力相联系,以公共利益为价值追求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领域。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使公务员以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要求公务员摈弃私心,保持公共性,但这种职业要求与公务员作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相冲突的。这种冲突已经成为影响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显著因素。

2官僚制的理性追求与公务员个性发展的冲突带来的心理影响。以官僚制为基本特征的政府组织所要求的理性在保证公共行政有序运作的同时,也阻碍了公务员的个性情感发展。在工作中,公务员代表的不仅是他们自己,更代表国家和政府。其工作性质一方面要求公务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在工作过程中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另一方面具体工作的程序性又有着严格的工作轨道和规律性,使得一些个性突出、动机水平高的公务员常会感到压抑,阻碍创新能力发挥。

(四)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1官本位思想的负面影响。官本位的思想直接影响着公务员的职业价值观和心理健康。对部分公务员来讲,工作的目的似乎就是职务升迁,一旦仕途受阻,就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如嫉妒、自卑多疑、优柔寡断等等不良心理。

2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中的官场等级森严观念,制约着公务员队伍的思想感情的正常沟通与交流。中国自古以来以忍为善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形成了中国人的自我封闭性格,做事往往讲面子,即使对同一屋檐下的同事,也多是采取“远交近闭”的策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成为一些人的处世信条。孤独感、极大地竞争压力和封闭式的自我压抑,造成部分公务员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二、提高甘肃省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探讨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密不可分,公务员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必然影响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工作和政府的管理效能,甚至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关注并深入研究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增强公务员对心理疾病的免疫与调适能力,强化提高公务员的心理素质。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在西方,心理问题就像身体疾病一样,人们遇到了就去咨询心理医生,这是件很平常的事,几乎所有的人,上到总统、国会议员,下到普通百姓都进行过心理咨询。相应地,对公务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更加重视,有些国家如美国针对一些重要岗位的公务员如驻外大使等,还配备有专门的心理医生,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得心理问题,调节其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以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普遍重视程度不够。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公务员心理健康网公务员心理及公务员职场专家徐培基对目前人们漠视心理问题的现状感到非常无奈:我们的心理测评估计也只需要这样一份表格,就能够完成很多调研工作,只可惜,我们的研究还是无法得到更多人的认同。现在的领导更多是从管理学角度考虑问题,因此在处理事务的环节中,会忽视下属的心理因素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公务员大多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心理及感受。据广州市脑科医院及省医院相关临床数字估算,碍于面子,担心被单位知道职位不保,约50%的公务员存在“有病不敢医”的尴尬。有的公务员在心理咨询门诊治疗两个月才肯向医生说出自己的身份。我们在调查中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许多公务员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在我们反复说明绝对保密,绝对不会影响到其工作、前程时,才敢对我们吐露心声。

针对这种情况,在政府管理中,一定要摈弃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一方面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心理学知识,可以利用各种媒体传播知识快捷的优势,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或宣传等活动,使全社会对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不要谈心理疾病而色变,树立起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在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增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将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辐射到整个国家机关,让公务员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对工作、身体和生活的影响,正确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培训,使公务员了解掌握心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工作技巧等,增强公务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客观对待名誉、地位、权力和金钱,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妥善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促进身心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和睦,社会进步。

2、在公务员日常管理中引进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首先,把好公务员的入口关。建议在公务员的录用考试中加入心理测试的相关内容,把好公务员的入口关,保证每一位进入到公务员队伍的人身心都是健康的。比如情绪的积极性和稳定性、意志的坚定性与灵活性、性格的和谐性与乐群性、社会的适应性与挫折的耐受性等,具有这些心理特质的人适宜担任公务员,而具有过于偏执、内倾、冲动和神经质等人格特质者则一般不适宜担任公务员。上海市在招录公务员、海关官员、警察等,面试时都增加了心理测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可以借鉴上海市好的做法建立起我省公务员录用的心理测试机制。

其次,在选任干部特别是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时,加入一定比例的心理测试成分。通过心理测试技术,了解公务员的心理特质及心理结构,一方面为组织人事部门培养使用公务员提供重要参考,防止公务员带“病”上岗,带“病”晋升,实现人岗匹配;另一方面帮助公务员了解自己的心理特质,制定个人生涯计划,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岗位,有效避免由于人岗不宜而造成工作中的心理紧张。约翰•科特(John P. Kotter)在《变革的力量》一书中曾指出,管理者应努力使工作安排的性质与个人能力的发挥相一致,把德才兼备的人用在适合和关键的位置上,并做到“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性质及内容的不同,不同部门和职级的公务员,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是各有侧重的,比如对领导干部的思想力要求较高,而对基层公务员的执行力要求较强。所以,政府机关在公务员的选任和考核中,应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作为重要的依据,通过规范科学的心理测试,及时发现公务员队伍中已经(或潜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员,及时安排其休息或进行心理援助,防止因过度疲劳和压力所致的工作厌烦。

第三,建立健全公务员岗位职务说明制度。为实现人岗匹配,促进行政效能最优化,就必须建立健全公务员岗位职务说明制度,形成不同岗位和级别的公务员心理素质要求的指标体系,以明确岗位责任,预防由于责任不明造成工作中的相互推诿、苦乐不均。

第四,建立职业能力提升路径,关心公务员职业成长。职业能力是公务员实现自我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公务员所拥有的知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老化,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建立国家对于公务员的培养制度,给其提供充电和深造的机会,切实关心公务员的职业成长。这一方面可以缓解因知识技能更新加快而给公务员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对个体发展需要的尊重。在设计公务员培训计划时,要特别注重沟通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培养,强化沟通技巧和执行方法,使公务员体会到其所从事的工作并非简单的“机械化”操作流程,同样也是一门艺术,由此提高其心理效能和价值认知。

第五,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心理领导水平。由于机关工作的特殊性---行政领导负责制(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在工作中即使有意见也要先执行。为保证政令畅通,实现行政目标,就必须对领导干部进行心理领导科学知识的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心理领导能力与水平,如在干部培训中为领导干部专门增设《心理领导学说》讲座,提高其心理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使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知道如何运用情、用心艺术,尊重下属,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情感交流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心理安慰方式。在日常的管理中,应与公务员进行一些必要的情感交流,关心、重视下属,提高其对组织的情感忠诚,还要善于引导下属发泄情绪,使其心理压力获得缓冲,使下属感受到人性化的组织领导方式,从而产生心理安全感。

3、为公务员提供适当心理培训、心理咨询及心理宣泄的渠道

人在压力情境中会产生冲突的、痛苦的情绪反应,如果强行压抑情绪,迫使不良因素转入体内,有损于身心健康。公务员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他们的心理郁积长期得不到排解,就容易出现心理症状,如倦怠,工作僵化缺乏新意。而倦怠及工作僵化,正是各种行业满意度及敬业度调查得出结论的心理成因,不思考如何通过心理方式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政府机构服务水平及效率低下,公众满意度持续降低,如果说得再严重一些,这种问题长期存在,将危及社会的稳定及秩序。因此,公务员应承认自己的情绪,采用合理宣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合理宣泄是指以不伤害别人为前提,在适当的场合、采取适当的方法、把内心的压抑和不愉快的情绪释放出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定期开展心理学知识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公务员培训中,把心理健康的教育作为必修内容之一,聘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并介绍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使公务员时刻都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以便有问题及时予以化解,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其次,建议在各级政府机关(包括党委、人大、政协等)设立心理健康顾问(如同法律顾问),对公务员不同时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如机构变化、职务升迁、上下级关系、权力运用等),及时予以指导、分析和帮助,制定对策,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及严重化;

第三,考虑到公务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当前社会上对心理问题的一些不恰当的认识,我们建议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热线或咨询网站,为公务员提供更为方便快捷隐蔽的心理咨询渠道,让公务员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都能及时予以化解,时刻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石家庄市财政局在其财政信息网上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栏目—“心性飞扬”,不仅及时回答了公务员关心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分专题介绍了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公务员对症治疗,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目前,“心性飞扬”栏目已成为石家庄财政信息网(全省财政系统均可浏览)点击率最高的栏目。我省完全可以借鉴其成功的做法,建立起我省的公务员心理健康网站,为公务员提供正当的心理宣泄渠道。

第四,对于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公务员要给与足够的理解、关心和爱护,加上积极的治疗,使他们早一点走出心理困境,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如对于抑郁症患者,一般采用药物、心理和社会综合治疗相结合的方式,治愈率可达75%以上,药物和心理治疗,就是通过药物来让患者达到神经递质平衡,只要49个月的时间,病人便可完全好转。社会综合治疗,就是朋友和亲人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倾诉,让他感到有人理解他,也让他的“心理垃圾”有倾倒的地方,这样就能够缓解病情,有效地避免悲剧的发生。

4、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针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建议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沟通是实现人际协调的途径和基础。作为组织,应善于给公务员的沟通开辟良好有效的渠道,建立“无缝沟通”的信息分享机制。横向方面,可以开展“换位思考”、“工作交流”等活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配合;还可以组织部门(内部/部门间)的联谊或娱乐休闲活动,加深彼此的亲切感,增进了解,建立信任。纵向方面,领导干部一是要善于引导下属领悟公共部门的服务意识,让公务员与公众建立和谐的情感关系;二是要在权责允许的范围内适度授权,培养下属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增加工作的自主性和挑战性,提高工作成就感;三是要向下属提供组织及工作的有关信息,尽量让其参与密切关系自身利益的政策讨论;四是要建立有效的绩效反馈机制。高度的不确定感容易令人紧张和焦虑,建立反馈机制,能让公务员多角度、充分、全面地获取有关个人工作绩效的信息,从而缓解其工作压力和职业心理问题;五是要鼓励下属向上级汇报或提供诸如网络、书信等非语言信息。总之,领导干部应经常深入基层了解下属的工作及生活状况,通过提高沟通质量,发现威胁公务员职业心理健康的各种隐患,有效解决下属反映的问题和困难,缩短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

5、关心公务员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部分公务员反映的工资水平较低的现象,一方面要适当改善公务员的工作生活待遇,提高公务员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如果公务员遇到由于家人下岗、失业等造成的经济压力,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帮助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缓解经济问题给公务员心理带来的压力。

6重视和关心女性公务员的身心健康

针对女性公务员的性别歧视,虽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存在,但也值得我们注意。为此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公平的用人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确保公务员队伍中的优秀人才能够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的潜力,调动人才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是制度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塑造什么样的人,好的制度可以使心理不健康的人变健康,不好的制度使心理健康的人也会变得不健康。解决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关键是改革政府用人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让每个公务员,不论性别都有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让德才兼备、心理健康的公务员能脱颖而出,走上重要的岗位。

女性公务员群体,是公务员队伍的半边天,我们要摈弃传统观念,关心女性的身心健康。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和谐与否也是直接影响公务员职业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公务员的面临的压力不仅是工作上的,还有家庭的,因而公共部门的领导干部有必要给予下属(特别是女性公务员)更多的人文关怀,为她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就公务员个体而言,也应做到以下四点:

1)、正确认识和对待工作压力

针对工作本身的压力,每个公务员都应认识到,工作是人生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能带来报酬之外,还可以从工作中得到许多收获。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真正活得踏实的人是获得“个人安全感”的人。“个人安全感”的最主要的成份就是对自身工作的高度胜任。公务员一方面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使之日臻完善,这样就可以从工作中体验到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建立起自尊与自信。另一方面,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和问题做好心理准备,增加工作的目标性,以目标管理减少工作中不确定感。一是要设计对个人职业发展有价值的目标。在日常工作中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尝试把它分解为若干具体的子目标,以使自己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享受到阶段性的快乐;二是要确定实现职业目标的途径,尽可能多地提出可选择的途径,逐一分析它们的可操作性,并确认其中切实可行的方案;三是对于可能的困难和障碍要有预见性,提前反思目标实现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寻求应对这些潜在障碍的帮助,同时准备好其他应变计划,以防原计划执行失败。随着工作和生活的计划性和预期性的提高,公务员的自信心和从容心也会逐步加强。除此之外,公务员还要努力挖掘工作的积极面,从工作结果的社会意义中品味自我的价值。也就是说,公务员要想从根本上消除烦闷的情绪,就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在工作中倾注自己的热情、智慧与责任心,把工作看成是自我创造力的表现,看成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2)、努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水平

针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公务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水平。正常的人际交往是满足个人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建立个人自我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的人际沟通技能对于维护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公务员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做到对工作中的分歧和争议,能够宽容和理解,避免内耗;其次还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对人不苛求;再次,要学会主动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主动关怀和帮助别人,从中体会到做人的价值。公务员通过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可以与人交流工作经验、开阔心胸,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度越高,心理症状越少。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针对部分公务员提到的价值观混乱、个人情感、孩子教育等问题,公务员一是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变革带来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多元化问题;二是要学会处理好事业、家庭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各种压力, 注意劳逸结合,工作之余,尽量多开展一些有益的业余活动,使自己放下烦恼、修整身心。同时,还应该尽量抽出时间经营家庭,关心家人。温暖和谐的家庭会让人产生安全感,可以让烦恼和痛苦减轻到最轻程度。公务员如果能在这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可以做一个幸福、健康、高效的人,就可以远离心理危机;三是努力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公务员要建立自己“朋友圈”、“工作圈”、“兴趣圈”,扩大与外界倾诉和交流的范围,通过分享他人的实践经验、亲身经历、信息反馈等,鼓励、激发甚至是警醒自己,从而能够更从容地预见将来的结果。同时,这种交流也是释放压力的良好方式。

4)、掌握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努力驾驭自己的情感

首先,要培养乐观精神,增强韧性。乐观是对事件的一种利己性因果归因或预期,即个体会倾向于将事件的成功归于内部、持久、普遍、深入的因素,而把失败归于外部、暂时和特定情景下的因素的积极解释风格,包括对自己有比较客观实际的看法;更具自信和自主能力;在较大的程度上接纳自己的感受;对自己有比较积极的评价;较少压抑自己内心的体验等。如对待曾经的挫折和错误,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拟定计划,确立实现目标的积极预期;对于自己已经获得的,要充满感激和满足;对于未来,要把个人的不确定性(机会)转化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确定性,特别是当个人将国家和社会的目标与个人人生和职业目标相统一的时候,积极的精神将获得强化和提升。即使遭遇逆境和打击,也会拥有“修复”心理伤痕的能力——韧性。韧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威胁或其他重大生活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韧性会随时间而变化,通过个体及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得到提高。

其次,学会从积极方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著名的ABC理论,A是指发生的事件本身,B是人对事件的看法与评价,C是人的情绪反映。埃利斯指出使人感到痛苦的往往不是发生的事件本身A,而是人对事件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B,也就是说是B导致了C,而非A。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因此人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反映负有责任,只有改变了不合理的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烦恼与痛苦。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要善于从积极的方面看待,避免绝对化的想法,避免以偏概全,避免糟糕至极的想法。

再次,学会一些心理自我调适法,以缓解心理压力:

一是学会放松。如闭上眼睛,采用腹式呼吸法,深深地吸气,将清新的空气吸入每一个细胞中,然后吐出废气,并随之想象所有的焦虑、不安都随之一起排出。还可以听音乐、聊天、参加体育运动、做家务等,在做这些的过程中,使内心获得安宁和平静;

二是常给自己一些积极地自我暗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常用激励性的词语暗示自我,增加自信,提高解决复杂问题、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如在遇到棘手问题时,告诉自己:“我能行。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在愤怒时,对自己说:“冷静,不要发火,发火无济于事”;在烦恼时,提醒自己:“多考虑一下,别着急,一定会有办法的”;在忧虑时告诉自己:“忧虑无济于事,要面对现实”等;

三是学会情绪转移。当遇到不良情绪时,善于把注意力、精力投入到一些有意义活动中去,以减轻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冲击,如参加各种文体娱乐活动、阅读名人传记、琴棋书画等,从这些活动中寻找有益的启示,转移平衡自己的情绪;

四是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任何事情都是有好有坏的,在遇到问题时,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多看它的积极方面,少看消极方面。如在心理学上有“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之说。所谓“酸葡萄心理”,即当面对某种你很喜欢、很想要的东西,虽经一番努力争取而仍然没有得到时,就说它不好;所谓“甜柠檬心理”,即有些事情,你很讨厌、不喜欢,你也努力去摆脱但又无法摆脱掉时,就要努力看到它好的一方面。诸如此类的方法,对于缓解我们的心理压力都是非常有效的,希望公务员多了解一些;

五是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包括找家人或朋友倾诉、写日记自我倾诉、和有相同经历的人交流等,都可以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特别是女性公务员。在工作中除了依靠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外,还要做到正视现实,在遇到问题时,学会一些积极的应对模式,积极寻求帮助,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退避、幻想或自责;在平时多与领导同事沟通,在沟通中显现自己的能力与观点;再就是多与家人沟通交流,获得家人对自己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六是善于宣泄。不良情绪淤积在内心,会影响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工作,公务员要学会一些情绪宣泄的方式方法,如哭泣,找亲人朋友倾诉,旅游,参加体育运动,娱乐活动等,善于把自己的不良情绪通过合理的方式方法宣泄出来,保持心态的平衡,更好地开展工作。

 

 

调研组成员:张巧燕   

  稿  :张巧燕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