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种子市场秩序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编辑: 更新于:2011-3-23 阅读:
农工民主党甘肃省委员会
[内容提要]
甘肃河西地区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条件,是我国最理想的种子繁育基地之一。种子产业多是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进行,历经十几年的发展,甘肃种子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经成为优势产业。但是由于法律、法规滞后,政府管理不足等问题,造成了甘肃省种子市场套种现象严重,不仅关系到甘肃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等对策建议。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甘肃省尤其是河西地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条件,是我国最理想的种子繁育基地之一。目前甘肃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蔬菜、花卉对外制种基地,杂交玉米年产种量占全国大田用种量的50%左右。制种业已成为甘肃省区域性优势产业之一,是河西走廊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应该说经过各级政府和种子管理部门的努力,甘肃省的种子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是,历经多年的发展,在实现产业巨大跨越的同时,甘肃的种子产业也积累了一定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会影响种子产业在当地的发展和生存,最终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工党甘肃省委会2010年10月组织调研组赴我省种子产业集中的河西地区就种子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调研,汇报如下:
一、甘肃省种子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种子生产基地发展现状
1、基础条件
我省土地广阔,具有多种气候条件和土壤结构,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有不同的生态区,耕地主要在海拔
全省种子生产基地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3033~3316小时,≥
我省种子生产基地降水量较少,而蒸发量较高,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为46%~57%,极有利于种子贮藏,在常温条件下玉米种子贮藏4年发芽率仍保持在90%以上。与东部和东北等地区相比,既降低了种子贮藏成本,又能延长种子贮藏时间,是农作物种子的天然仓库。
甘肃省境内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国道312、109、212、316及兰新、陇海铁路贯通全境,并有敦煌、嘉峪关、下河清等机场,种子运输十分便利,通讯网络普及城乡,有利于国内外客商往来和业务联系。
2、发展历程
早在七十年代中期,张掖市就开展玉米杂交制种工作,主要是当地科研单位选配的张单488等组合,制种面积只有几十亩;八十年代初,引进了南斯拉夫的SC704和中国农科院选育的中单2号,制种面积有所扩大,但也没有突破1万亩;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种子公司等单位在酒泉、张掖开始发展对外制种,为外国公司生产番茄等蔬菜种子,开始了全省种子产业的萌芽。杂交玉米制种规模经历了恢复发展、盲目扩张、理性发展的阶段。杂交玉米种子生产从1991年开始起步,面积3万多亩,1997年开始恢复发展,面积达到9万亩,2004年达到110万亩,2005 -2006年出现了盲目扩张,2006年实际制种面积近180万亩,产种7亿多公斤,种子大量积压,价格从高走低,多数种子公司陷入了资金枯竭、举步维艰的境地,严重影响了种子产业发展。从2007年开始,甘肃省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种子管理机构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通过淘汰和压缩科技含量低、市场容量小、经济效益差的品种,使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连续三年稳定在110-130万亩左右,甘肃省杂交玉米制种实现了理性和稳定发展。
附表1:1991-2009年甘肃省杂交玉米制种面积情况表
单位:万亩
经过30年的发展,我省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蔬菜、花卉对外制种基地,杂交玉米年产种量占全国大田用种量的50%左右。制种业已成为我省区域性优势产业之一,是河西走廊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种子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种子企业和广大制种农户观念的更新和机制的创新;种子龙头企业迅速壮大,为工业强市提供了有力支撑;种子生产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推进了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种子生产亩耗水量大幅度下降,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创造了条件;种子生产延伸了产业链条,带动了包装业、运输业、机械加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种子生产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城乡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平台;种子生产标准化进程明显加快,打造了优势品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种子生产实现了订单生产,产业效益不断提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完善,有效弱化了农户的市场风险,初步实现了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之间的有效对接,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来困扰政府和农户的农产品卖难问题。
3、基地布局
我省种子生产基地向优势产区集中,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130万亩以河西走廊为主,沿黄灌区和陇东、陇南为补充,主要分布在甘州、凉州、临泽、肃州、高台、古浪、永昌、金川、景泰、平川、靖远、徽县、宁县等县区,年可产种5.
附表2 :甘肃省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布局
单位:万亩
年 份 市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
嘉峪关 |
0.46 |
0.7 |
0.93 |
0.75 |
0.37 |
0.8 |
0.8 |
0.09 |
0.2 | |||
酒泉市 |
7.12 |
18.55 |
14 |
11 |
15.15 |
17.38 |
17.38 |
16.4 |
14.59 | |||
张掖市 |
15.6 |
46.55 |
62.46 |
64.1 |
72.39 |
79.33 |
79.33 |
65.64 |
86.02 | |||
武威市 |
5.95 |
15.6 |
18.33 |
19.18 |
23.0 |
37.0 |
37.0 |
20.39 |
25.25 | |||
白银市 |
0.4 |
2.9 |
3.6 |
4.84 |
5.84 |
4.5 |
4.5 |
4.25 |
4.75 | |||
金昌市 |
1.35 |
4.75 |
4.55 |
3.1 |
3.68 |
6.13 |
6.2 |
4.02 |
3.38 | |||
庆阳市 |
1.18 |
0.55 |
2.15 |
0.91 |
0.9 |
1.66 |
1.66 |
0 |
0.14 | |||
陇南市 |
1.4 |
0.7 |
0.69 |
0.52 |
0.52 |
1.0 |
1.0 |
0.7 |
0.79 |
(二)种子企业发展状况
1、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以来,彻底破除了主要农作物种子垄断专营体制,放开了种子市场,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国有种子公司垄断经营的局面,种子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增长。至2006年,全省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有99家,其中24%的为国营种子公司(良种场),73%的为股份制或集体企业,3%的为科研推广单位,种子产业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全国种业50强企业有27家在我省建立了种子生产基地和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美国杜邦(先锋)公司、孟山都公司、迪卡种子公司和法国利马格兰种业集团均以不同的方式落户甘肃。随着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完成,种业市场进行重新洗牌,形成种子管理体系健全、市场主体明确的种子产业格局,使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种子企业共同发展。具有战略眼光、资金优势、拥有产权品种和品牌又具有市场运作技巧的种业公司快速成长壮大,以营销玉米种子为主的行业聚集度不断提高。现有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种子生产经营企业422家,省级发证企业种子生产经营企业158家,市级发证种子生产经营许企业289家,同时持有省、市两级许可证企业25家,种子产业持续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省已建成种子质检中心、原种场、储备库、良繁基地、区试站、品种改良中心等种子工程项目42个,引导省内种子企业建成大型种子加工中心116个、成套种子加工生产线75条、种子烘干线118条,使全省种子年加工能力达到了
附表3:2001-2009年甘肃省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企业数量
单位:个
年 份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生产企业 |
81 |
110 |
113 |
96 |
101 |
107 |
103 |
126 |
135 |
经营企业 |
73 |
101 |
102 |
91 |
95 |
110 |
101 |
136 |
144 |
2、企业组成
(1)部级发证种子企业3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家,为甘肃省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种子企业1家,为敦煌种业先锋良种有限公司;进出口种子企业1家,为酒泉丰乐种业有限公司。
(2)省级发证种子生产经营企业158家。其中玉米种子企业134家,马铃薯脱毒基础种薯企业20家,杂交油菜种子企业5家,杂交棉花种子企业1家,其他种子企业1家,有3家企业从事玉米、马铃薯及杂交油菜种子生产经营。外商投资企业3家,外省公司投资设立的子公司或分公司12家,其中生产杂交玉米11家(包括4家已成立子公司,尚未注销分公司的企业),占我省玉米种子企业8%,脱毒马铃薯基础种薯生产企业1家。本省企业种子生产企业经营企业134家,其中杂交玉米生产企业113个,占总玉米生产企业134家92%。
(3)市级发证种子生产经营许企业289家。其中外省公司投资设立的子公司或分公司4家,本省企业285家。
(三)外资企业发展情况
1、外资企业和对外制种情况
我省种子生产涉及到对外制种的有杂交玉米、甜菜、蔬菜和花卉种子,主要销往美国、日本、荷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玉米以先玉系列、KWS系列为主,其中先玉系列面向中国种子市场;蔬菜对外制种主要是番茄、甜椒、辣椒、茄子;花卉主要是仙客来、樱草、三色堇、翠菊等,瓜类以西甜瓜为主。
美国杜邦先锋、美国孟山都、法国利马格兰及德国KWS等四家世界排名前十位的种子企业以不同方式落户甘肃。美国先锋公司的合资公司登海先锋良种有限公司于2002年在酒泉市建立了分公司,美国先锋公司于2006年与敦煌种业在酒泉市成立了合资公司敦煌先锋良种有限公司;孟山都公司于2005年以委托制种方式在酒泉建立了种子生产基地,主要从事葵花种子生产;利马格兰公司于2004年以委托制种的方式在张掖建立了种子生产基地,主要从事蔬菜种子生产;德国KWS公司在1997年就以委托制种方式在酒泉建立了甜菜种子生产基地,目前主要从事玉米和甜菜种子生产。我省共有外商投资型合资种子企业3家,分别为敦煌先锋良种有限公司、登海先锋良种有限公司酒泉分公司及襄樊正大张掖种子有限公司,台商投资种子企业1家,为甘肃东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西安东方种子有限公司酒泉分公司)。外商投资种子企业凭借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和雄厚资金,已经显现出较强竞争力,使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高。以杂交玉米制种为例,我省2009年杂交玉米制种面积为130万亩,国外种子公司通过合资企业生产及省内公司代繁等方式约生产杂交玉米种子11万多亩,均为国外知识产权品种,占全省杂交玉米制种面积的8.5%。同时,两家先锋公司杂交玉米种子生产面积逐年快速上升,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酒泉分公司比2003年设立之初增长了16.5倍;敦煌种业先锋良种有限公司比2007年设立之初增长了3.5倍。敦煌先锋和登海先锋目前已建成杂交玉米种子加工线8条,其中7000吨加工线7条、3500吨加工线1条,年加工能力5000多万公斤,相当于12万多亩杂交玉米制种。我省现有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企业,绝大部分没有育种能力或育种水平低,核心竞争力不强,无法适应种业全球化发展。
蔬菜花卉制种方面,对外制种面积为4.5万亩,占全省蔬菜花卉制种面积16万亩的28.1%,均为委托制种。酒泉、张掖蔬菜花卉对外制种面积也逞快速增长趋势,张掖市蔬菜花卉外贸制种面积从2000年的0.3万亩发展到2009年的1.2万亩,增长了4倍;酒泉市蔬菜花卉外贸制种面积从2000年的0.7万亩发展到2009年的2.5万亩,增长了3.6倍。对外制种农民平均亩收益4000元,是国内蔬菜制种平均亩收入2300元的1.74倍。
2、外资企业的特点
我省外资企业按经营类型及销售市场等可分为三类。
(1)敦煌种业先锋良种有限公司和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酒泉分公司。依托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强大的科研开发建立的合资种子公司,其特点为:
一是复制美国先锋的管理体系管理运作企业,依托美国先锋强大的资金和科研能力开拓市场,建有一流的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体系,有品种、有质量、有品牌。
二是采用与本土种子企业同样的种子生产方式,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方式,以向农户承诺亩保产值、垫付生产资料前期投入、开展制种技术培训等方式落实种子生产基地。亩保产值和前期投入与本土企业基本一致。
三是采取制种田鲜穗收购、及时或提前兑付农民种子款等措施提高基地竞争力,较本土种子企业容易落实种子生产基地。随着两个先锋合资公司在2010年大面积推行母本雄性不育系制种、提供单粒播种机统一亲本播种等先进技术,制种农户将节省大量劳工,先锋合资公司将具有本土企业无法比拟的基地竞争能力。
(2)甘肃东方农业开发公司(西安东方种子有限公司酒泉分公司)。以承接国外订单从事高效蔬菜花卉种子生产的台资企业,与世界各地的知名种子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可靠诚信的合作伙伴,有严格的质量管理能力和很高的种子生产技术。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方式进行种子生产,由于受蔬菜花卉种子需求总量限制的影响,蔬菜花卉种子外资企业对我省种业冲击不大。
(3)襄樊正大张掖种子有限公司。为襄樊正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张掖的分公司,除在品种和品牌上有优势外,种子生产方式、基地落实情况与本土企业基本一致,对我省种业的冲击不大。
外资种业公司竞争我省制种业市场,给我省本土企业和国内制种业造成了巨大压力。尤其是作为粮食作物的玉米种子生产经营市场受到了严重冲击,受两个先锋合资公司生产技术的影响,制种农户的需求不断提高,要求企业鲜穗收购、母本不抽雄穗等等,使河西走廊自然晾晒优势逐渐丢失,本土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甚至无法落实生产基地而退出市场,进而影响农业供种安全和产业安全。
二、甘肃种业发展及基地管理中的主要措施
(一) 抓法规建设,保障种业发展
在全国首次颁布了政府规章《甘肃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办法》,出台了《甘肃省玉米杂交种子生产基地认定办法》、《甘肃省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管理办法(试行)》等10个规范性文件,先后制定颁布了农作物种子生产、种子质量、种薯病毒检测、农作物品种特征特性、品种区域试验及种子包装、标签、贮藏等方面的地方标准185个,发布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生产示范合同》。各地也相应出台了加强种子管理、促进种业健康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如张掖市出台了《张掖市农作物种子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种子生产经营秩序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切实规范玉米制种市场管理的紧急通知》、《关于严厉打击无证非法生产玉米种子的通告》、《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玉米种子生产经营秩序集中整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政府规范性文件,武威市、酒泉市出台了相关规范性文件,酒泉市出台了《打击抢套购种子实施方案》等,进一步完善了种子法律、法规体系。我省已形成了国家有《种子法》、省上有《条例》、政府有规章、部门有规范性文件、技术有标准的健全的种子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为保障全省种子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 抓基地认定,促进种子基地建设
各地按照国家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决策,进一步统一思想,围绕调大规模、调高效益、调优结构的目标,把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环节来抓。并按照种子生产基地认定办法的规定,全面开展了全省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认定工作,对不规范的、地力较差不适宜制种的及连续出现问题的基地进行了淘汰。部分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杂交玉米和蔬菜种子生产基地认定细则,细化了认定条件和认定程序,开展了玉米、蔬菜种子生产基地认定工作。目前全省已有156个杂交玉米和蔬菜种子生产基地通过了认定。
(三) 抓规划指导,促进种子基地建设
为了促进种子产业发展,我省将制种业列入重点扶持的两个区域性优势产业之一,先后制定了《甘肃省良种工程规划》、《甘肃省种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甘肃省种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分类指导,按计划分步骤实施,促进了种子基地建设。2008年省委、省政府又将现代制种列为我省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中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同时,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为种子企业和基地农户搞好服务,扶持企业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各地种子管理机构指导种子企业建立和完善种子质量保障体系,教育和引导基地农户树立合同意识、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与种子企业建立良好的利益联系机制。
(四) 抓科技支撑和机制创新,提升制种基地活力
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发展效益农业的动力。各地在实施基地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科技的支撑作用,依靠科技,加强技术服务。一是加快基地生产技术创新。积极推广配方施肥、地膜覆盖、摸苞去雄、割除父本等实用技术,提高基地生产能力。二是建立标准化种子生产示范基地。在甘州区、凉州区建立了万亩精品种子生产示范基地,制定了《实施方案》和《杂交玉米种子GAP生产技术规程》等9个规范性管理文件,推进了种子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三是强化社会化服务。教育和引导基地农户树立法律意识、合同意识、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与种子企业建立良好的利益联系机制,培育和发展农民制种专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是积极争取种子工程等基础建设项目,改善制种基地基础条件,提升制种基地活力。
(五) 抓龙头企业和市场带动,提高基地的生命力
各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改变就基地抓基地的传统做法,注重农业龙头企业和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促进生产与企业、市场的有机衔接,推动制种基地建设。通过大力扶持和培育种业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龙头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各地涌现出生产规模比较大、运行机制比较好、综合实力比较强、知名度比较高、具有优势品牌的种业骨干企业,如甘肃的敦煌种业、兴达种业、甘肃种业、金源种业、富农种业、陇玉种业等,通过订单农业等各种利益连接机制,实现与农民利益的连接,极大地促进了制种基地的建设与扩大。
(六) 抓制种基地管理,规范种子生产秩序
一是严把种子生产准入关。省、市、县在种子许可管理中严格按照《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和我省关于种子许可审查细则的规定,认真审核企业是否具有生产种子的资格,严格市场准入,做到了许可证审查和核发的公开、公正和及时。
二是严把基地落实关。各地种子管理部门在基地落实前通过电视、报纸报道及张贴公告等形式向基地农民公布有生产资质的企业,提示农民选择合法种子企业生产种子;组织种子企业召开专门会议,统一划分种子基地并进行通报;严历打击以降低种子生产标准、缩小隔离范围、哄抬种子价格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落实种子生产基地的行为;并深入制种基地乡镇、村组,调解处理生产基地落实过程中发生的矛盾纠纷,在重点基地开现场会,要求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做到一村一企、一村一品,保持了种子生产基地的稳定。
三是严把合同管理关。我省规定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应当以村为单位进行,并由村民委员会或农民制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接受全体制种农户的委托,代表全体制种农户与种子生产企业签订种子生产合同,并由省农牧厅和省工商局印发了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合同示范文本,规范了合同的内容和要求。各地种子管理部门通过监督合同签订、生产合同备案、合同签订公示等,积极落实制种农户知情权、监督权。对不使用统一合同的企业,取消其诚信、资信评估资格。
四是严把种子质量检查关。为进一步加强基地管理,提高种子质量,各省每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玉米种子田花期质量抽查活动。在种子生产企业全面自检、市县种子管理站普检的基础上,省种子管理站对全省范围内杂交玉米种子基地进行抽检并对抽检结果进行通报。
五是严把种子收购关。在种子收购期间开展种子生产基地专项整治,各地种子管理机构会同当地法院、工商、公安等部门对各生产基地进行严格监控,监督双方履行合同情况,并设立了举报电话,安排专人值班,进行巡回检查,严厉打击抢购套购种子的行为,稳定了种子生产基地的收购秩序。
(七) 抓新品种维权,规范种子生产秩序
先后联合品种权人开展了19个品种(次)的维权工作,涉及30个单位(次),分别下发了生产经营维权通知,在甘肃农民报发布了分别维权公告,营造了全社会关注品种维权的良好氛围。联合品种权人先后多次对侵权生产保护品种的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和处理,有力的打击了侵权生产行为,净化了种子生产市场。市、县种子管理机构在种子生产前,按照省上要求,向种子企业、基地乡镇和基地村发布生产企业资质公告,提示各种子企业加强自律,自觉遵守种子生产秩序,守法生产种子;提示基地村选择有资质、守信用的企业生产种子,遵守生产合同。并积极配合省上协调处理侵权案件,不但规范了种子生产秩序,维护了品种权人合法权益,而且拓展了种子管理机构职能,增强了上下协调机制。通过维权工作的开展,探索出了品种权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办案的新机制,有效克服了品种权单位单打独斗,没有实际效果的尴尬局面。
(八) 抓环境优化,促进种业发展
基地所在地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种子管理机构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过错追究制”,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竭诚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张掖市开展了治理种子行业商业贿赂行为,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十不准”规定,抽调专人深入企业、村社调查,有效地纠正了玉米制种当中出现的企业向基地村社干部无偿提供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电子产品、出资到境外旅游、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邀请到高档娱乐场所消费等贿赂行为,净化了生产环境。酒泉市开展了制种基地环境污染治理活动,出台了实施方案,重点开展了番茄、西瓜、葫芦等各种蔬菜制种作物所产生的废弃物的集中治理,避免因制种废弃物处理不当而导致的制种环境恶化问题。各地种子管理部门与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抢购套购种子、品种侵权、不履行合同等违法行为,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整治活动,落实种子经营门店经营登记证制度,维护了企业和农民的合法利益。各市种业协会每年年初针对基地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召开专门会议,稳定种子生产基地,制定自律公约。国土、工商等部门在土地划拨、工商登记等方面也积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种子企业提供便利。税收部门根据国家和省上关于税收的有关规定,对种子企业减免18%企业所得税,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地制种农户自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种子生产模式为“企业+基地+农户”,种子生产面对千家万户农民,受利益驱动,出现了制种农户不履行生产合同,私留、倒卖亲本和合同约定种子的行为,且呈上升趋势。2009年有近10%的合同约定种子被制种农户私留和倒卖,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种子生产秩序。究其原因:一是制种农户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合同意识不高,受利益驱动,出现私留和倒卖种子行为;二是违反合同的农民往往是大多数制种农户,因涉及人数多,无法有效掌握依法处罚与农村社会稳定的关系,司法机关不愿介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种子管理机构无法有效处罚,只能协调处理,助长了私留、倒卖种子等违法行为;三是“先玉335效应”助推了制种农户私留、倒卖种子行为,由于“先玉335”市场销售价和基地生产价格差价过大,给不法种子商贩在基地套购种子及制种农户倒卖种子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2009年,在种子管理部门严厉打击套购行为没收套购“先玉335”种子1200吨的情况下,制种农户私留、倒卖“先玉335”种子数量仍高达10-50%,并由此获得了高额利润,同时也给讲诚信、守合同的农户起到了不良示范作用,制种农户私留、倒卖种子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种子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种子企业表现为多、小、散,规模参差不齐
我省持证种子企业422家,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仅18家,占4.3%,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仅有敦煌种业1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下的有282家,占66.8%,表现为多、小、弱,市场竞争力不强。
2、种子企业无序竞争现象严重
由于种子基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种子企业的多、小、散的矛盾,致使在落实种子生产基地过程中种子企业之间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出现了以降低生产标准、缩小隔离范围、哄抬种子价格等不正当手段落实种子生产基地的行为,为种子质量和农村社会稳定埋下隐患。一些无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利用社会关系租借他人生产许可证或挂靠生产许可证企业开展种子生产活动,扰乱了正常的种子生产秩序,但由于取证困难,给种子管理和执法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一些种子企业为了能落实种子生产基地,在签订生产合同时不顾自身兑付能力而承诺过高的亩保产值和服务承诺,常常导致后期种子生产合同无法兑现,造成企业和制种农户信任危机的恶性循环。
3、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全省134户杂交玉米种子企业中,78%的没有科研育种机构和育种人员。在22%有研发机构的企业,研发经费仅为10-50万元不等,甘肃敦煌种业2008年年报中公布的“研究开发费”和“特许权使用费”仅占其销售收入的1%,远低于国外种子公司销售收入5-10%的科研投入比例。因此,大多数种子企业仅靠委托代制种子生产维持运转,少数企业主要依靠从科研机构购买品种权或依托科研机构的产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整体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新品种研发创新能力很弱,核心竞争力不强。
4、外资制种企业冲击加大
近年来,世界排名前10位的4家国外种子企业通过设立合资公司、委托制种等方式落户甘肃,并呈快速发展趋势,给本土企业和国内制种业造成了巨大压力,使种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美国杜邦先锋公司在甘肃省生产的玉米种子,因品种质量好、价格高,在国内市场销售额占到国内市场玉米种子总销售额的4%以上。由于外资制种企业科研能力强,资金雄厚,甘肃企业无法与之抗衡,长期下去将失去种子控制权,进而影响到甘肃及全国种子安全。
(三)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问题
全省种子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落后,主要表现在种子生产基地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农民没有种子晾晒设施,60%的玉米种子企业没有玉米果穗烘干设备,在种子生产过程中易受干旱、冻害等自然灾害影响,种子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定供种能力较差。自1990年以来,甘肃省已发生多次低温冻害等灾害性天气,特别是2003-2004年连续两年冻害,造成5000多万公斤玉米种子转商处理,给企业造成了较大损失。同时,河西玉米制种区耕地连续多年种植制种玉米,无法实行轮作倒茬,土壤中的有害生物和有害物质种类、数量逐年增多,玉米制种出现了逐年减产的趋势。例如,全省县市区中玉米制种面积最大的甘州区2009年不同品种玉米种子亩产比2004年减少3-9%。
(四)种子管理自身存在的问题
1、种子检测和技术服务手段落后
基层种子管理机构管理手段落后,全省40%的市级种子管理机构和80%以上的县区级种子管理机构因缺乏必要的检验仪器设备,不能开展必要的种子质量检测,难以保证农业生产用种的质量安全。种子技术服务能力差,基层种子管理机构缺乏试验示范基地和资金,难以有效开展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无法在良种和农户之间形成有效对接,导致新品种不能及时推广,良种的更新换代速度较慢。
2、种子管理、科研等经费严重不足
各级政府均未建立扶持良种选育推广和种子资源保护的专项资金,致使良种选育推广和科技创新速度缓慢,影响种子产业发展。1999年以来,甘肃省玉米新品种权的申请有8件,被农业部授予品种权的仅2件,占全国玉米品种授权量的0.17%。同时,全省96家种子管理机构均没有种子管理经费,新品种区域试验、质量抽验、市场监管等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此外,省上没有专门的种子储备风险基金,种子救灾备荒贮备机制尚未建立,如发生灾害,救灾备荒的种子无法保证,进而影响到粮食生产安全。
3、个别地方政府变相收费,管理越位现象有所抬头
2010年以来,个别县区以乡、镇为单位,违反《甘肃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办法》规定,除收取种子生产服务费外,由乡镇成立的制种企业收取基地建设费、种子运费。同时,在个别基地村开展了种子生产基地招标试点工作,政府变相收费、管理越位现象有所抬头,给基地稳定和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阻碍了种子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四、甘肃省加强种子基地建设和促进种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10年来,一些不适应种业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种子执法主体混乱、审后品种管理薄弱、基地管理依据不充分、种子市场无序竞争、市场监管难度增加等问题,影响了种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建议《种子法》进一步进行修改完善,确立种子管理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使各级种子管理机构依法行使种子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行政管理等职责。二是修订《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将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生产经营许可条件中注册资金提高到3000万元,明确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与现金投入的比例及《验资报告》的有效范围和有效期,提高种子企业准入条件,解决种子企业多、小、散的问题。并对虚假出资、抽逃注资的企业明确处罚措施。
(二)强化法律法规和业务培训,提高制种农户和技术人员素质
继续加强《种子法》及相关法规教育,提高公众法律意识。结合现代农业和阳光工程培训,加强对制种农户法律知识和诚信意识的培训,教育和引导基地农户树立法律意识、合同意识、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与种子企业建立良好的利益联系机制,逐步将制种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吸引青壮年农民安心从事种子生产,逐步解决制种农户私留、倒卖种子问题。充分发挥企业学术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人员的带动示范作用,利用种子基地实施“传、帮、带”,提高企业的整体势力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促使农民熟练掌握种子生产实用技术及防虫防病等技术,确保种子产量和质量。各级种子管理机构要建立种子生产技术服务体系,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到第一线积极指导农民进行种子生产。
(三)加强生产基地管理,规范种子生产秩序
一是落实种子生产基地认定制度,对种子生产基地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种子生产企业必须在认定的范围内进行生产,严禁无证企业从事种子生产。二是落实的种子生产基地植物检疫制度,对种子生产实行植物检疫和登记制度,防止危险性的病虫草害传播蔓延,确保我省种子生产基地和农业生产安全。三是鼓励发展农民制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制种农户实行轮作倒茬,支持种子生产企业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四是严历打击撬抢基地、套购种子及侵权生产种子行为,加强基地管理,规范种子生产秩序。加强法治建设,依法保护好种子生产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包括种子执法体系及执法能力建设,脱毒种薯(种苗)病毒检测及安全性评价、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与控制站建设等种子质量检测体系,新品种展示基地、品种区域试验站、抗性鉴定站等新品种评价体系建设。
1、种子执法体系及执法能力建设
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在种子管理站原有设施的基础上,扩建12个市级种子管理站和种子主产区50个县级种子管理站,购置必要的种子检验仪器和执法管理设备,提高执法的机动性及快速取证能力。
2、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新建6个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1个省级脱毒种薯(种苗)病毒检测及安全性评价中心、50个种子质量检测与控制站,并在省内大学选择1-2个重点实验室进行投资完善和认证,主要承担DNA真实性检测、马铃薯病毒检测等检测任务,健全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网络和完善种子检验设施,提高种子(种薯)检测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种子质量给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3、新品种评价体系建设
新建50个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基地、12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和3个抗性鉴定站,提高新品种试验和展示水平,在良种和农户之间形成有效对接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种子管理与公共服务网络建设,使全省种子管理手段完善,管理职能得到强化,满足新形势下种子市场监管的需要;新品种区域试验网络覆盖全省所有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满足新形势下品种审定对区域试验的新要求;新品种示范展示网络覆盖全省各县,基本达到每个县至少有一个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展示基地,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和农民推广、选用新品种提供直观的现场,保障农作物新品种得到因地制宜的推广和应用;种子质量监测网络覆盖全省各市和重点县,对所有批次主要农作物商品种子的质量进行及时、准确监控,杜绝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切实保障农业生产用种质量安全。全面提升行政管理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依法履行种子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管理等职责,切实搞好品种管理、质量管理、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为种子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建成杂交玉米、小麦、马铃薯脱毒种薯、啤酒大麦、“双低”油菜、棉花、蔬菜花卉等农作物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332万亩,保障农业生产用种。
其中,以河西走廊为主,沿黄灌区和陇东、陇南为补充,建成标准化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135万亩,供种量稳定在
按2万亩1个良种繁育投资建设单元,重点建设杂交玉米、小麦、马铃薯、啤酒大麦、棉花、“双低”油菜、蔬菜花卉良种繁育基地。国家投资重点扶持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支持企业流转土地建设基地。通过支持企业流转土地,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实现种子集约化生产,从根本上解决抢、撬基地和抢购、套购种子等行为,规范种子生产秩序,确保种子数量和质量安全。
二是支持种子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杂交玉米良种繁育基地主要建设膜下滴灌、作业机械、晾晒场地、大型烘干设施及农户小型烘干设施等,实现杂交玉米种子分散晾晒、分散烘干和集中晾晒、烘干相结合的干燥方式,减轻种子企业晾晒压力,降低冻害风险;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主要建设种薯贮藏库、原种生产网棚、脱毒组培室、病毒检测室及所需仪器设备等;蔬菜花卉良种繁育基地主要建设膜下滴灌、制种网棚、田间道路等;小麦、油菜、棉花和啤酒大麦良种生产基地主要建设农田机耕路桥、土地平整、田埂硬化设施、田间道路、作业机械、考种室等。同时,适当扶持综合实力强、有育种能力的种子企业改造种子加工仓贮设施,有效提升基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标准化生产水平,稳定提高良种供应保障能力,保障新时期农业生产用种安全。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建设由信誉好、实力强的种子企业承担,所在地县级种子管理部门监督项目的落实,并由承担单位、基地村民委员会、基地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县级种子管理部门共同签订项目运行合同,明确各自职责,坚持“国家投资,农民受益,产业发展”的原则,形成良种繁育基础性、公益性的固定资产设施,确保项目建成后用于制种10年以上。
(六)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1、积极鼓励种子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展种业科技创新
择优选择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有育种能力的3-5家省内法人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快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和商业化育种能力。依托企业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品种改良中心等科研平台或基地。创新评价与成果转化机制,推进产学研联合重组,强化协作攻关。加强农业技术转移,引导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促进新技术新品种向企业转化。
2、建立种业研发基金,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
在省级建立种业研发基金,加大对企业创新扶持,加强种业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集成创新,加快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等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在高产、优质、专用、多抗新品种选育及性状改良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省内用种基本由省内企业育成,并不断扩大省内自主产权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在全国种子市场份额,使省内自主产权品种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从目前的2%左右提升到5%左右。
(七)扶持种业龙头企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种子产业作为农业基础产业,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种子龙头企业,在政策、信贷、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继续执行生产经营种子免征增值税政策、农业产业化种子龙头企业免征所得税政策,探索建立种子收购资金专项贷款制度,大力突破对发展民族种业扶持的政策,允许利用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着力拓宽对民族种子龙头企业的投资支持渠道,鼓励龙头企业参与科研育种和种子生产基地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行,积极探索建立种子生产经营政策性保险和风险基金制度。加大对从事种子生产农户的扶持,给制种农民实行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促进制种农户节本增效,提高农民从事种子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主要农作物制种区政府要在企业注册登记、基本建设用地审批、配套设施建设、税收和种子调运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政策,为我省种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八)强化种业行业自律,促进种业健康发展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种子行业协会的组织优势和中介作用。要通过行业协会的工作,建立种子企业诚信档案,积极推进种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行业自律,完善不诚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和“戒免谈话制度”,引导种子企业依法生产、守法经营,逐步解决种子企业无序竞争问题,建立健康有序的种业市场秩序;要促进种子产业各类人才的培养和交流;要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考评标准和淘汰机制,把种子产业名牌企业和主导企业的评选活动规范化、制度化;要积极组织种子企业参加全国性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洽谈等重大活动,为企业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和了解种子产业发展动态搭建信息平台。
调研组成员:李晓霞 刘孝诗 刘 奎 金 凯 吴 军
撰 稿 人:刘孝诗 刘 奎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