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1

参政议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关于甘肃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发展的思考和对策

编辑: 更新于:2011-3-23 阅读:

农工民主党甘肃省委员会

[内容提要]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事业作为社会的重要公益事业之一,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发展文化事业,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是世界性趋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将甘肃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需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中相互交叉,又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形态,互为基础,互相促进。要促进甘肃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就必须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一、当前甘肃文化建设的现状

甘肃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放在重要位置,经过不懈努力,全省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之初,诞生了以《丝路花雨》和《读者》为代表的一批文化精品。改革开放后,在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了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2002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后,全省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着眼于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财政大幅度增加了投入力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文化事业多层次发展格局形成。2005年,由我省率先试点的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国迅速推广,被列为国家五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之一,成为当前我国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抓手。一批村村通广播电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广泛开展,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文艺创作日益活跃,文艺舞台日趋繁荣。

围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变政府职能、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立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重点任务,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加强文化产品的推介交易。积极稳妥地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股份制改造、集团化运作、宣传与经营“两分开”、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催生了舞剧《大梦敦煌》、陇剧《官鹅情歌》、京剧《丝路花雨》、歌剧《花儿与少年》、话剧《老柿子树》等一批文艺精品,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施项目带动和品牌建设,坚持不懈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培育龙头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纵向比,我们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横向比,甘肃的文化建设与全国,特别是相邻省份已产生了较大的距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

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文化的投入力度,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文化网络,特别是两馆建设、乡镇文化馆建设发展迅速,甘肃共有省级公共图书馆1个、市(州)级公共图书馆8个、县级图书馆85个;省级文化馆1个、市(州)级文化馆14个,县级文化馆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共有1105个,但是文化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全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特别是县区基层两馆建设欠账较多,乡镇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未得到彻底扭转,大部分文化站基础条件极为简陋,这种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都影响到了全省文化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文化资源丰厚,但产业转化能力薄弱

按照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和《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标准,我省历史遗存、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的丰富程度排列全国第五。特别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星罗棋布、民族民俗文化绚烂多彩、现代文化激越昂扬。但是丰富的资源,在带动文化事业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生产要素上遭遇瓶颈,未能发挥应有效益。

3、配套措施滞后,文化体制改革进程缓慢

现有的文化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急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推动文化观念、文化内容、文化形式和文化科技的全面进步,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但是文化体制改革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多部门的合作,特别是社保、医疗等部门的配合,需要相关政策、措施的配套,提供优惠政策,解决后顾之忧。但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因为政策、措施不到位而裹足不前,已成为影响发展的瓶颈。

4、专业人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文化系统的专业人才有其特殊性,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文化专业人才受经费、待遇、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引不来、留不住,特别是艺术表演、戏剧创作、音乐、舞蹈、文博等方面人才的匮乏,已造成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后劲不足。当前,随着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逐步兴起和扩张,甘肃这些方面人才的匮乏更加凸显,阻碍着文化产业向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

5、认识滞后,发展观念不强

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已经把文化建设放在“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统筹发展,但是由于对“文化软实力”、“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文化发展观念在认识上还未到位,所以很多关键性的国家级政策没有落实,对文化的投入依然不足,特别是专项资金投入比例较低、县乡文化建设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等状况长期存在,制约和影响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发展中,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做大、做强的意识。

三、思考和对策

1、切实转变观念,重视文化发展的谋划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是中央出台的专门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这在甘肃历史上是第一次,是我省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推进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契机。《意见》站在对甘肃省情的深刻认识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布局,对全省的文化建设而言,目标明确,机遇难得,全省上下要站在统筹发展、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的高度,切实转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以创新的思维、开拓的眼光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甘肃的文化蕴藏丰富,但很多文化资源缺乏特异性,所以要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谋划工作。认真地开展文化发展对策研究,站在全球发展的广度上梳理文化发展的思路,制定突破性发展的规划和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

2、强化政策研究,用足用活各项文化政策

十六大以后,国家在促进文化事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是搞好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再次为甘肃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破解难题、加快发展的重要政策支持。当前应尽快展开文化大省建设政策研究,加大政策的解释、应用、配套,解决长期存在的政策应用不足、不活,影响发展的问题。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大框架下,根据甘肃文化发展的实际,特别是经济区域发展的实际,尤其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实际,完善我省现有的政策体系、配套措施,切实依托政策资源,促生推进发展的强大动力。

3、完善措施,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完善改革配套政策、措施,部门联动,共同促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通过改革,解决长期以来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行业壁垒、区域壁垒、所有制壁垒等体制性障碍,形成制度化的创新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通过改革,完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形成文化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良好局面,形成人才计划培养、自我培育的良好成长环境,增强文化发展的后劲。通过改革,完善民间资本的文化投入体制,广开文化融资渠道。

4、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化品牌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对支持甘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做了详尽论述,涉及到的项目和产业,分级分层次进入项目带动战略中,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以项目为抓手,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基础,突破发展的瓶颈。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发展壮大文化特色优势产业。做好项目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在可以率先突破发展的项目、产业中,强化品牌意识,加快品牌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调研组成员:张 

  稿  人: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