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1

参政议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加强省属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实现工业强省

编辑: 更新于:2010-8-18 阅读:

农工党甘肃省委会

【摘要】甘肃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省战略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全面系统的分析了我省省属企业在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加强对省属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服务工作,加强对省属企业的组织领导,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等意见建议。

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政策机遇,出台了“互保共建”等强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先挫后仰,总体实现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年增速达10%以上。

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这个成绩的取得,在产业分布上,很大程度仍是我省传统支柱产业所贡献的,传统支柱产业仍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我们的发展速度仍未实现逐步缓解或遏制住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的与东部沿海省市差距拉大的趋势,急待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历史进程。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若干矛盾摆在我们面前:一是我省属典型的资源型省份,“两高一资”产业比重很大,省属企业对我省财政和就业的贡献占全省工业的70%以上,省属企业中70%以上是资源型企业,在国家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坚决遏制“两高一资”产业过快增长,强化节能减排责任;特别是为了应对温室气体增加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态势,我国是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排放大国,承受着巨大的减排压力。二是资源和环境双约束,限制了我省的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现在资源严重匮乏,环境承受能力已到极限,直接制约着我省工业的发展。

像甘肃省这样一个国有企业比例、重工业比重畸高畸重、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小的西部省份,如何提高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当务之急。

为破解发展难题,甘肃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和“五个大幅度提升”的奋斗目标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是对“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的拓展和细化,也体现了甘肃科学发展的思想。

近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明年经济增长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从今年“保增长”为首要任务,到明年“促转变”为发展重点,政策思路的调整凸显国家在应对危机中力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但目前甘肃省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转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基本上走的是依靠物质资本驱动的“两高一资”、“粗放型”道路。如果不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产业创新,并通过产业创新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粗放的物质要素驱动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既定目标。

我们认为,针对我省工业发展的现状,必须要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针对甘肃经济的现状,应该确立省属企业(所谓省属企业就是由省政府国资委代表省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能的全资、控股及参股的我省大中型国有企业)作为我省企业创新的主导力量,加大对省属企业创新支持,增强省属企业创新能力,作为带动我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实现工业强省,将是甘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与突破口。

这意味着,大力推进以省属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增强省属大中型企业创新能力,将是我们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把省属企业作为我省企业创新主导力量的战略选择

由于我省已形成多种所有制、大中小规模并存的企业体系,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不可能所有企业齐头并进。确立省属企业作为我省企业创新的主导力量,既是甘肃经济发展对省属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省属国企体现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必然表现,更是省属企业体现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的举措。

1从全省经济总量看,省属国有企业的比重偏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有经济占全省国民经济的比重在60%以上;二是全省财政收入的70%来自国有企业;三是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占全省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近70%。现阶段,省属企业对我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显著,对我省财政收入的贡献较大,对安排就业人员承担着重要责任。

2从甘肃发展的历史看,是成也工业,败也工业;盛也工业,衰也工业。从目前看,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前五年,特别是去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属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还是稳定,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省属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仍然肩负重望。

3知识经济时代,省属企业的控制力应体现在自主创新的主导方面。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关系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省属企业在我省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体现在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引导和带动上。

4省属企业有条件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导力量。依据创新方法的不同,一般将技术创新模式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自主创新往往比模仿创新、合作创新需要的投资多、周期长、难度大、风险大。根据这一特点,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应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导力量。与中小型企业或民营企业相比,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具备以下几方面优势:

(1)设备、技术与人才优势明显

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省属企业已经积累了大量先进的设备、技术能力和科技人才,具备比较明显的技装水平和人才优势。

(2)管理先进、市场营销能力强

自主型技术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研发,而是包括技术开发、商业化生产和市场应用这样一种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环节。既需要科学系统的管理经验,又需要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以便推出一种新产品或新工艺后可以大量生产,进行广告宣传,迅速占领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而小企业在推出新产品、新技术后,因无力去扩大生产和占有市场,往往由于新技术的溢出效应和迅速扩散性能,很快丧失领先优势,导致创新成本难以收回。

(3)资金实力雄厚

自主创新的基本保障是大量研发经费的投入,中小企业很难具备这个条件。而省属企业所处的大都是关键性行业,政府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大,加上我省国有企业比其他类企业起步早、规模大,因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拥有丰富的研究与开发(R&D)资源。

(4)融资渠道通畅

由于省属企业多系政府出资,与政府的关系较为密切,它们更容易吸引到政府的投资;由于我国大量的存贷款业务主要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这四家银行及政策性银行在传统上对省属企业的融资一直有良好的支持,授信充足;政府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上市融资也优先考虑。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通畅。相比之下,我省其它企业由于受资产规模、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生产经营、市场营销、金融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它们很难集聚足量的研发资金。

(5)协作关系更易结成

现代产业技术呈现技术链形态,单项技术创新很难取得效益,需要技术链的整体突破,需要进行系统的技术开发。任何一个企业,特别是小企业,都不可能在其内部获得它们所需要的全部技术,同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企业进行研发合作就成为它们的必然选择。由于不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产都属于国资委担任出资人,其所有权都由政府代表,它们之间的技术合作更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技术联盟也更容易结成;同样,大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也更容易开展;即使在引进技术方面,它们也会获得比其他企业更多的支持照顾。

(6)具备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大企业生产能力强,资金雄厚,市场营销能力强,技术创新后能够得到持久的竞争优势和垄断利润。技术进步的历史表明:一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应该主要依靠大中型企业,这正是大企业在经济中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5、政府作为省属企业的出资者,能够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和驱动作用,更有效要求省属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推动企业创新活动成为企业发展的自主抉择和必然途径。

因此,我省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时,应充分发挥省属企业的主导作用,使其成为我省自主创新的主导力量,才能全力推进省属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不断巩固提高传统产业支柱地位;努力延伸传统支柱产业的产业链。把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同推进省属企业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每年突出一两个重点,力求年年都有新的进展。

二、近几年增强省属企业创新能力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甘肃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省战略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政府国资委正确履行出资人职能,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省属企业科技自主创新方面,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积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绩,甘肃省属企业呈现出稳步前进、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企业技术条件提升较快,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部分企业已具备较好的创新基础,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技术产品,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此基础上,企业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都有了提升。具体表现为:

1、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省属企业的领军人物充分认识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的意义,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大力培育企业的创新文化。从制订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市场定位、年度营销计划、人力资源规划到具体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意识。

2、创新文化氛围逐渐形成

以“鼓励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型企业文化正在甘肃省的国有企业中逐渐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创新文化氛围,也逐步在企业中形成。创新观念广泛认同。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企业领导人对此问题已有足够的认识,普遍加强了在既有条件下整合生产要素,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安全系数等方面创新。在分配制度上鼓励自主创新。企业已经意识到产品创新的重要性,且具有极大的产品创新的激情。

3、创新机制已在实践中逐步明晰

我省省属企业开始重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从创新机制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逐渐体现,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同时,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管理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并一直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开始注重发挥了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主体地位,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较为有效地整合了各类创新资源,从而提高了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和经济效益。

4、初步建立以技术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创新体系,技术研发机构不断完善

从技术创新方面看,国有大中型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开发机构的建设,科研活动经费和人力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有1/3的省属企业已经建立了研发机构,有3家省属企业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十家国有企业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有些企业已经成立了企业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金川集团等企业组建的技术中心已成为国内同行业中最具实力的研发中心,取得了一大批水平较高的科研成果。

5、省属企业创新方式在实践中初见成效

甘肃省国有企业根据所在领域和发展阶段的实际,采取了原始创新、赶超创新、市场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不同创新方式,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以兰电集团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捷径,不断掌握先进技术、关键技术,为破解新能源装备技术发展瓶颈探索出一条新路。在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在品牌创新方面,一部分省属企业率先开展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6、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产品开发取得新成绩

从创新产出看,国有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不断增加,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发明专利。白银公司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白银炼铜法”技术再创新、酒钢公司“难选氧化铁矿的开发利用”、金川公司“高氧化镁镍精矿闪速熔炼”、“低品位镍铜硫化矿生物冶金”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大大提升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

7、知识产权保护取得初步成效

甘肃省省属企业在加大科研投入、着力进行新产品研发的同时,注重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申请专利数量显著增加。以金川、酒钢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网络,提高了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水平。稀土公司对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些独有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虽然没有申报专利,但是也加强了保护。省属企业在新技术研发中,普遍注意一开始就建立起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对于参与研发的人员要以严格的契约明晰其责权利关系,防止核心技术的泄露,依法追究侵犯本企业知识产权的行为。

8、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比较显著

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是当前国有企业创新的核心。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省政府国资委的具体主导下,省属企业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省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与监事会相互制约、各司其职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批省属企业经过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股份制改造后实现了上市,改善了国有企业的财务结构,拓展了资金来源渠道,并接受投资者的公开监督,极大地促进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省属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取得了重要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省属企业创新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省属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条件不断好转,但仍有差距。尽管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对省属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企业也在加大投入力度,但总体来看,甘肃省属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明显不足,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过低。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5%以上的仅有1家,仅占总数的2.4%;达到1%5家,仅占总数的12%。其余30多家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0.1%。日渐抬高的投资规模和人才要求已成为困扰省属企业保持创新的最大难题。

2省属企业创新机制不健全,自主创新动力有待提高。一方面,在现行省属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中,比较重视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经济指标的考核,没有恰当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考核指标或量化评估。另一方面,风险机制不健全,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一拼研发,二拼装备水平,投入大、风险大的特点突出,在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对自主创新存在顾虑。新产品开发过多依赖成熟技术,偏重于引进设备。

3从总体上看,省属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在战略规划和创新管理方面比较薄弱。企业对科技发展的战略意识不强,更多体现出自主性、试探性,很多企业尚未根据企业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缺乏政府宏观经济发展科学规划指导,造成企业在创新管理上缺乏合理的产品创新、创意管理流程,以筛选、实验、投资并确定一个创意的未来产业化走向。

4省属企业创新战略多集中在技术创新,缺少对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商业模式创新,目前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连锁经营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对传统的商业模式的挑战,都为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机遇。在这样的条件下,主动调整和设计全新的商业模式的企业,才可能在新经济条件下成功。目前,省属企业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还比较少。作为企业创新的微观部分,商业模式创新的意义在有些企业已经超过了技术创新。

企业创新战略不只是说增加研发投入,多立几个具体开发项目,更重要的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谋划, 以支撑企业的总体发展和持续发展。

5科技成果转化率、新产品原创性、技术进步贡献率较低,创新质量不高。具有市场新颖性的技术不多,说明企业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应用型、竞争性技术创新少, 原创性新产品开发少,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对延长产业链的带动能力弱,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强。

6甘肃省内高等院校的现有专业设置与我省传统支柱产业尚未很好契合。产学研合作需要学校紧密围绕企业发展要求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就要求学校发挥综合大学的相关学科交叉和人才优势。从当前情况来看,我省传统支柱产业涉及的主要技术方向有许多在我省高校的现有设置中还不能完全找到相对应专业。

四、建议

确立省属企业作为我省企业创新的主导力量,加大对省属企业创新支持,增强省属企业创新能力,作为带动我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实现工业强省。要使之成为甘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与突破口,就必须使省属企业的创新活动立足于甘肃实际,围绕解决 “调结构”的两个重点为目标:

一是以增强我省传统支柱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

二是以挖掘、培育省属企业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是我们能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

综合来看,在当前,省属企业在节能减排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企业创新将主要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和品牌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四个方面着手,围绕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行创新。这四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共同输出创新功能,形成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活力。

因此,为保障、支持省属企业创新活动的高效开展,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总结工作经验,理清思路

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调研,总结、理清在增进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经验、做法和精神,抓紧对近几年我省在实施“工业强省”、“四抓三支撑”战略以来,在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及人力资源开发、项目建设上的评估,加快研究制定加快发展省属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和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对省属企业创新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跨部门省属企业创新管理协调机构,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梳理近年来出台的各种规划性文件,明确我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战略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布局,加强对省属企业创新的政府宏观指导作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年度各类科技计划定向性指南;通过重大项目引导,促进跨区域的创新合作和创新联盟建设。规划区域布局中要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和传统产业方面,提出重点推动的产业科技进步方向。建立适合省情的科技研究优先选择机制,使省属企业的科技计划与政府宏观战略目标协调一致,从而克服以往由于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所引发的科技研究优先选择的被动与盲目性。

3、形成政策合力,有效解决省属企业创新动力问题

对省属企业创新加强政策激励,在财税政策、政府采购政策、金融政策和人才流动政策等方面,侧重于扶持科技创新的产业,给予创新的企业一些税收优惠以及补贴等;加大对省属企业的倾斜支持力度,加快项目建设,对省属企业重点谋划、支持一批针对省属企业产业发展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项目,特别是带动作用大、关联作用强的龙头项目、产业延伸项目和循环经济项目;改革完善省属企业考核办法,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驱动作用, 鼓励省属企业围绕创新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使省属企业自觉成为创新的主体,推动企业创新活动成为省属企业发展的自主抉择和必然途径;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4、科学调节社会资源在企业创新中的配置

加强对财政资助科研项目的科学评估,完善评审和立项办法。整合政府对企业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进一步发挥省国资委的省属企业出资人监管职能,在资金分配时抓主导,在项目申报时抓指导,在项目实施时抓督导,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省属企业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应用型、竞争性技术创新,并根据企业的行业、市场特征以及企业的发展阶段,在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集中财力办大事,求实效;积极推动创新要素组合,扩大开发合作,构建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解决好省属企业与国家级研究机构、重点院校的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战略实施。

5、加强对省属企业创新的服务工作

进一步建立以“鼓励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型社会文化氛围,鼓励成功、容忍失败,勇于探索新兴产业;加快完善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引导、推动设立甘肃省风险投资基金;甘肃省的地方财力比较薄弱,对创新资金投入要求大的行业共性技术和基础性研究,应作为支持甘肃发展的重大专项,积极争取中央的关心和支持,纳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由中央财政支持解决;对于关键技术研究,应探索建立省属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有效办法。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