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1

参政议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关于加快甘肃戏剧大省建设的调研报告

编辑: 更新于:2010-8-18 阅读:

 --戏剧创作是文化立省、战略强省的重要因素

农工党甘肃省委会

【摘要】文化立省、文化强省战略是甘肃可持续全面发展的重大工程,对甘肃的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甘肃有着出戏和出好戏的传统,从新中国诞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舞台艺术好戏连台,层出不穷,给甘肃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本文对甘肃省戏剧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发展甘肃省戏剧产业,将甘肃建设成为戏剧强省的具体意见建议。

文化立省、文化强省战略是甘肃可持续全面发展的重大工程,对甘肃的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形式下,如何加快甘肃舞台艺术事业的建设,尤其是加强甘肃戏剧创作,加快甘肃戏剧大省的建设步伐,是我们新时期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甘肃有着出戏和出好戏的传统,从新中国诞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舞台艺术好戏连台,层出不穷,给甘肃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一、 甘肃戏剧演出团体及其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甘肃戏剧在专业艺术院团和民间目前仍有演出的剧种15个:秦腔、陇剧、话剧、歌剧、京剧、豫剧、眉户戏、舞剧、甘南藏戏、花儿剧、曲子戏、秦安老调戏、灵台灯盏头戏、相声剧、杂技剧等。至20099月,全省各级、各类(含企业、行业)专业艺术院团104个,从业人数6201人。

二、 甘肃戏剧剧目生产和获奖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甘肃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戏剧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甘肃戏剧队伍战胜了重重困难,既出作品,又出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创作和生产了一批优秀的戏剧剧目,出现了以《在康布尔草原上》、《老柿子树》为代表的话剧剧目28部,以《大河情》为代表的秦腔剧目42部;以《枫洛池》、《官娥情歌》为代表的陇剧剧目25部;以《南天柱》、《丝路花雨》为代表的京剧剧目12部;以《山月》为代表的豫剧剧目8部;以《松赞干布》、《雍奴达美》、《江孜烽火》为代表的甘南藏戏6部;以《花海雪冤》、《牡丹月里来》为代表的花儿剧目5部;以《新媳妇来了》、《杀鸡宰鹅》、《醉虎》为代表的地方小戏剧剧目86出(以上统计不含2009年全省新剧目调演剧目)。

甘肃创作演出的各类剧目收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也得到了各有关部门的嘉奖。近10年以来,舞剧《大梦敦煌》,陇剧《官娥情歌》分别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荣誉。舞剧《大梦敦煌》,话剧《兰州老街》、《老柿子树》分别获得文化部第十届、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舞剧《大梦敦煌》,话剧《邓小平在江西》、《兰州人家》、陇剧《官娥情歌》等相继获得中宣部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京剧《丝路花雨》获得第十届中国戏剧节金奖。话剧《兰州人家》获得第八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秦剧《大河情》获“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金奖。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同时荣膺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据初步统计,从1953年至200910月止,甘肃戏剧工作者共获得国家级戏剧大奖230多个;获奖演员及民间艺人有11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甘肃戏剧届曾涌现出不少的艺术家,省直、及市州艺术院团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人员有17人,他们为新中国甘肃的戏剧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当中不少人已告别舞台。然而,在老一辈艺术家的悉心培养下,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一代演员已逐步成长起来,成了戏剧界的生力军,活跃在甘肃戏剧舞台上。目前,担任主角并享有一定声誉的演员大都是中青年演员。

三、 甘肃舞台艺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甘肃包括戏剧在内的舞台艺术有着骄人的成就和几度辉煌,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甘肃的舞台艺术事业才可能持续发展,才能将优势变为强势,为文化强省战略打下牢固的基础。根据调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文化经费投入需进一步加大,鼓励多元化投资方式

甘肃尽管相对而言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经济仍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这种发展对甘肃各个行业建设的投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就文化建设来说,甘肃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量明显是递增的。然而,文化建设在没有形成产业的状况下,其所需投入量却与其发展本身的规模、质量和社会需求没有形成正比。就我省来说,文化与教育的财政投入目前是147,这种比较明显的投入差别,从某种角度上讲制约了甘肃文化事业的加快发展。特别是在舞台艺术事业方面来讲,省直八大艺术院团全部属于差额单位,尽管省财政每年有350500万元的演出补贴,但由于各艺术院团的经费基数(包括人员工资)仅为全额单位的60%,就使得这些院团为发工资而困扰,也影响了艺术创作的积极性。另有部分市、县级剧团,其经费低于40%,使得这些剧团为发工资而疲于奔命,忙于“饭碗演出”,有的剧团每年的演出量在420场以上,这种做法,从艺术培植、艺术再造和提高艺术质量等方面来讲无疑是一种负面影响,对可持续发展不利。由于甘肃的艺术市场尚未完全建立,单靠政府投入就显得单薄,这就需要在政策制定方面给艺术生产单位和艺术创作人员给予尽可能的优惠,在文化建设投入方面尽可能的多元化。投入不足是我们常去要面临的问题,戏剧生产一定要遵循戏剧生产的规律,在投资多元化上下功夫。所以我们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向市场要资金,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向文化建设,促进投资多元化。

2、 院团基础设施及演出设施老化是制约甘肃舞台艺术的重要因素

   由于文化设施欠账太多,甘肃的艺术院团基础设施和演出设施老化,造成了艺术生产条件困难和演出场所匮乏的现象,严重制约着舞台艺术的发展。通过对市(州)级17个专业艺术院团的调查,他们的办公及排练场所面积为16113.28平方米,平均每个院团只有947.84平方米,有专门演出场所的只有4个院团。在对49个县级院团的调查中,这些院团办公及排练场所总计面积为25595.37平方米,平均每个院团办公及排练场所面积仅有522.35平方米。

   演出场所老化和功能萎缩,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以兰州市为例,目前省属演出场馆共有5个,即黄河剧院、飞天剧院、东风剧院、人民剧院、长征剧院等。黄河剧院、飞天剧院和东风剧院已拆除重建。人民剧院、长征剧院两个剧场因硬件设施严重老化,装置设施不完善,目前只能接待中小型演出。两剧场共有座位2000位左右。兰州市演出场馆目前只有一个金城剧院满负荷运转,但由于地理位置欠佳,副台面积小,座位1074个,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其他的场馆只能放电影、开会。而兰州作为都会城市来说,就显得极不相称。这种现状对发挥戏剧大省优势,文化立省战略来说是一种瓶颈,这种瓶颈如不加以有效的解决,将严重的影响甘肃群众对文化享受需求的平衡,也与甘肃经济建设的步伐不符。

四、 戏剧后继人才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甘肃戏剧艺术的发展,是几代艺术工作者努力的成果。一代接一代的文艺工作者传承着甘肃舞台艺术的创作优势和光荣传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继人才薄弱开始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艺术创作后力不足,优秀人才外流呈上升趋势,艺术院团由于经费及自身条件等原因,培养骨干力量及培训方式单一,造成了我省戏剧人才面临着断档的危险。甘肃近30年来戏剧艺术的流派创立、创作规划和艺术规划都由于人才问题的制约进展缓慢,这种状况如果在持续一个阶段,将会出现目前戏剧优势的退化。

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有关领导的关注,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同志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建设队伍,培养人才。在做好由中宣部组织的“四个一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基础上,推出实行“甘肃舞台艺术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戏剧人才深入基层、贴近实际,到农村、企业、重点工程一线去挂职锻炼,体验生活,积累创作素材。省艺校在业务和人才培养上要加强与省文化厅和各院团的联系,根据戏剧创作的需求设置专业,早日发现和培养好苗子。

五、 加快戏剧大省建设的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转入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轨道。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戏剧演出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甘肃各级艺术院团尤其是基层戏剧团体要摆脱困境,接受生存危机的挑战,接受观众变化对戏剧繁荣发展提出的多层次要求,接受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接受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观众和按照市场的规律动作;同时还要接受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观众审美趣味发生变化以及人们迫切要求戏剧创作满足不同文化的文化消费、提供更多样、更丰富的文艺作品等种种需求,在加快戏剧大省建设中摸索前进、探求生机的实践过程中,仍有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艺术生产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十七大以来的指导思想,是保证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我们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我省地方剧种区域性发展不平衡,有的剧种队伍青黄不接,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专业人员匮乏;全省戏剧创作力量不足,缺少有全国影响的优秀演员和优秀作品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发展方向不明确。我省现存专业剧团104个,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剧团演出并不正常。有些市县原有的剧团,特别是小剧种和稀有剧种,由于艺术生产要素的滞后,举步维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因艺术生产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迫使市、县一级的剧团解散的;有因经营不善、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生存环境挑战,问题成堆无法恢复演出的;还有因为机构改革,合并或转营的……..

甘肃是戏剧事业发展基础较好,拥有多数发展基因与发展要素条件的戏剧大省,戏剧在甘肃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如秦腔、陇剧不仅是甘肃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而且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在西北籍人的娱乐圈里,都占有重要位置。从目前秦腔、陇剧的演出水平、场次和社团数量上可以看出,她是全省所有剧种中影响范围最广,演出最多、爱好者最众的地方剧种之一。但目前秦腔、陇剧仍感到剧团生产力不足和生产要素落后,严重的阻碍秦腔、陇剧的发展,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甘肃作为西部大开发的窗口和重要地区,从甘肃戏曲界在全国同行中的地位与影响来看,戏剧建设不仅仅关系到行业内在的竞争力和生存问题,而且影响到这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展示和传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人文精神,在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去选择,继承和创新,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历久弥新,使之在现代化建设中,在不断发展的精神生活需求中发挥其作用。大力发展人文科学,努力弘扬民族艺术,努力研究和探索戏曲事业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我们研究和回答实践中所提出的、广大戏剧工作者应该共同关心的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的文艺团体已经走出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走向市场。文艺队伍建设,特别是戏曲团队的建设,通过技术力量的重新组合和经营理念的更新,已经开始与经济发展合轨。大多数的文艺演出已经从以宣传为目的的艺术展示转入文艺市场的供求关系之中,演出主体已经融入社会消费的行列。应该承认,商品化的演出正越来越多的占据演出市场的份额,戏剧团体的发展与运作,已经受制于市场规律和经济效益,艺术生产和戏剧产品正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发展艺术生产力已经成为艺术生产单位和艺术科研单位关注的首要问题。

2、培育演出市场,培养消费主体

培育演出市场,培育消费主体是戏剧开拓市场的前提。戏剧事业要发展,首先要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群众文化,培养人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要从重视乡村文化、社区文化的发展入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戏剧艺术形式,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和不同的娱乐方式及爱好,通过多剧种、多层面、多样式的演出活动,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戏剧文化要求。甘肃大城市中,中老年人群体中多数仍然保留着钟爱戏曲艺术的娱乐习惯,他们以自娱自乐的方式,自发的组织起各类班社,开展演戏、唱曲活动。陕西、宁夏、青海、新疆与甘肃五省区之间的戏曲演出交流活动,已经形成了我省戏曲活动的一个新的市场。目前,我省戏曲专业演员、乐师中,有近半数的人员已成为这种活动的策划人、组织者或客串教员,这些戏剧群体不仅积极参与社会的交流活动,还积极观摩各种戏剧演出,与专业院团人员的相互交流激发了他们的消费热情,这是一块催生戏曲的园地和一群忠实的消费主体。

另外,在我省陇东、陇南、河西及兰州周边地区,每年春节前后都有十分活跃的民间戏剧班社的聚集性演出活动。当地的民众对地方戏曲的热爱和我省特有的高山戏、影子腔戏、曲子戏、老调戏、灯盏头戏、秦腔、陇剧等地方剧种与当地民俗活动的紧密结合,使之形成了甘肃最大的戏剧演出市场。但目前,我们对消费市场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估,对消费市场和消费主体缺乏正面的引导,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有待调整或重新建立。从经济运作的角度讲,政策和法规建立目的是维持市场的正常秩序,调整市场的格局和结构,扶持和推动不同市场的发展和繁荣。文化市场法规的建立,当然也要以有利于文化发展为前提,比如开放演出市场的措施,鼓励民营剧团的措施,减免文艺演出税收的政策等。诚然,戏剧市场主要还得靠从事戏剧艺术的人民去挖掘与培育,要有精品意识,靠优秀的作品去启迪人民对戏剧艺术的追求,扩大戏剧市场的消费层面。为了使戏曲发展形成资源再生的局面,未来戏曲发展的“生态”结构,大致可以形成一个“大金字塔”式的结构模式。民间戏曲是这个金字塔的下层,是原生动力层。目前,“民间戏曲”在整个戏曲的发展格局中,并不具备优先发展的契机,但“民间戏曲”目前呈现的一种稳步上升的态势,反映了她的生命力,发映了她在艺术上始终保持着与甘肃民间生活的密切联系和艺术创作的资源十分丰富。甘肃戏曲要到城市之外的民间去,寻找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从根本上解决戏曲传统演剧艺术的现代转换问题。问题是民间的这种戏曲现象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的眼睛却仅仅停留在城市戏曲之上。

3、营造甘肃戏剧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戏剧艺术的生产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需要一种良好的氛围。近年来,我省戏剧创作的氛围总的来看是好的,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仍有不足。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给戏剧艺术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营造宽松的政治氛围。有关职能部门要确立服务意识,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与戏剧家交朋友,不指手画脚,居高临下。鼓励创新、支持探索,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开展实事求是的文艺批评。

尊重客观规律,尊重艺术规律。把培养戏剧人才作为一件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各种途径,设计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培养一批青年戏剧人才。其中最重要的是提供专业艺术的学习机会和全面进行戏剧人才文化道德素质培育。要敢于打破常规放手使用,让他们脱颖而出。对于艺术水准高、社会影响大的优秀人才给予重奖。

要改变创作经费的投放方向和投入方式,废除以养人为目的的经费投放模式,改创作前期投入为重点创作项目中后期追加投入和成果出来后的奖励为主的效益型拨款。要改变重省、市戏剧团体和人才、轻县级戏剧团体和人才的思维,正视县、区(包括乡镇)戏剧生产条件较差的现实,采取相应措施,把基层戏剧工作真正重视起来。

在全省戏剧界形成一种尊重艺术、鼓励创新的风气,提倡戏剧人之间的相互学习,鼓励艺术上的探索和尝试,提供经常性的交流机会,鼓励新的戏剧流派的产生。

要加强艺术科研,特别是对本土戏剧资源与戏剧创作方面的科学研究,善于抓住一个科研项目带动一个剧种剧目的成果性机遇,组织精品创作的论证和剧目市场的论证,一方面扩大戏剧影响,另一方面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精品创作的生产,以艺术科研成果促精品,减少“一次性消费”作品的产生机率。

抓好戏剧评论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以正面引导为主,开展健康理性、客观公正、与人为善、形式活泼的戏剧批评,对创作和表演上的得失都要有负责的评论,避免捧场。要在不长的时间内,培养和建立一支精良的戏剧评论队伍。

加快戏剧大省建设是实现全面提升甘肃舞台艺术水平,全面发展甘肃文化事业的根本目的,在全省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这个目的一定会达到。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