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科技投入管理 加大成果转化力度的建议
编辑: 更新于:2010-8-18 阅读:
农工党甘肃省委员会
【摘要】由于目前我国的科技投入体系还不够健全,企业投入需要政府引导,因此,财政科技投入短时期内仍将处于主渠道地位。本文通过对我省财政科技投入情况的深入分析,提出了调整调整科技投入立项体制、加强科技投入管理的意见建议。
科技投入作为一种战略投资,与国家利益和现代化目标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在科技投入中,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是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配置资源、组织调控上具有主导性和引导性的双重作用,是其他科技投入所不可替代的,这是由科技活动自身特征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由于目前科技投入体系还不够健全,企业投入需要政府引导,因此,财政科技投入短时期内仍将处于主渠道地位。
一、2008年我省财政科技投入的基本情况
全年共组织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88项,投入省财政科技资金1.295亿元。其中重大专项9项,49个课题,投入财政科技资金6300万元。重点投入到新药研制及特色中药现代化,装备制造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技术,新型能源利用技术及设备,冶金、化工等流程工业节能及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动植物品种创新与产业化等低耗高效项目领域。
二、目前科技经费投入与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现行管理体制导致投入分散,方向失准,重点不突出,难以形成科技竞争力
在立项过程中由于与市场结合性弱造成大量的低水平重复项目或“人情项目”现象严重,脱离市场需求,没有使科研经费发挥效率,无法贯彻“突出重点,有所作为”的方针。因各管理部门的计划只注重本行业或本部门的应用项目,项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直接降低了总体投入效果,影响了全省重大项目的投资力度,压制了很多新项目的立项机会,导致新技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后劲日趋匮乏。
(二)科技投入管理与调控缺乏有效的机制
由于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不够,科技计划往往重复列项和支持不足同在,投入不足与浪费低效并存。科技投入资金管理较为粗放,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薄弱。
(三)科技立项重概念,不重市场需求及实用性
概念立项,表面是符合国家政策,但很多概念项目缺乏实用性不具备操作、推广和实施性,脱离市场价值中枢,持续性差。导致大量科技投入成了“形象工程”。
(四)项目重大,不重经济效益
大项目一旦缺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产业与技术、经济与科技的密切联系,就会自然在市场中失去价值,使大量科研投入失去价值而浪费,只有产业拉动力强、实用性和延伸性强的大项目,才能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五)项目追踪问效和经费审计检查力度薄弱
项目立项,财政拨款后,缺乏真正有效追踪问效和经费审计检查力度,致使我省每年上亿元的科技三项费投下去,真正转化上市的项目寥寥无几,扶持成长起来具备“造血功能”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六)科技投入结构不够合理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支持的范围过大,本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领域介入程度较深。一方面财政科技投入向经营性、竞争性领域投资较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且管理漏洞多,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不高;另一方面应由政府承担的基础性、公益性科技事业和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对较少,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换,不利于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三、建议:
(一)科技立项方式的调整,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项目申请:政府管理部门提供项目指南,科技活动主体(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个体等)按照指南要求向政府主管部门申报。
项目评审:政府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领域和行业的中性评审监督机构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查,对项目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估(包括科学效益、技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评估审定后列入政府科技投资项目计划。未进入政府科技计划的项目,可择优推荐到社会上,运用市场机制解决投入问题。
项目实施:对进入政府科技投资计划的项目,由管理部门与项目申报单位签订合同书,按合同规定实施。合同实施期间,加强对项目和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推行项目合同管理、过程监督、考核验收、追踪问效和经费审计检查等制度,提供各种服务。
项目申报、审定、实施、验收等管理过程应实行职能分离,不隶属于任何一个部门管理,这样便于监督,同时应充分发挥中性评估监督机构的作用。
项目验收后可进入后续科技活动,进行成果应用、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等。社会科技投入指科技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基金管理机构等非政府的社会投资机构对科技的投资行为。政府可投入引导性资金给予支持,并通过政策,给予导向和支持。
概括而言,该科技投入管理运作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集中管理: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制定有关制度、规则、标准,以执行基本原则,实现总体目标。
客观评价:充分发挥中性专业评价机构或人员在科技投入宏观决策、管理过程中的评审、监督作用。
分类投资:坚决执行政府从生产竞争领域退出的准则,财政投资应支持公共需求、外部效应的项目。
全程监控:按照合同制,对投入项目全程跟踪、监督考核。
(二)科技投入方式的调整
1、将政府直接干预、控制的科技管理活动逐渐转为指导科技活动主体进行科技创新,并引导其成为科技投入主体。由直接管理转为服务性间接管理;由直接支持转向通过营造环境、提供基础设施进行间接支持;由指令性、计划性资助转向指导性、引导性资助;由对企业直接支持转为间接支持。
2、将投入项目分为公共产品项目、外部效应项目和市场竞争项目三种类型,财政投入只对公共产品项目和外部效应进行全额或部分资助,资助标准由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制订。
3、通过资金引导、财政政策、经济杠杆、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引导调动全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逐步使社会投资(包括企业自主投资)在今后十年力争达到占全社会科技投入的60%以上。
4、完善科技投资拨款制度。继续实行拨改贷的科技投入形式,必须注重合理配置资金。在科技拨款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加科技投入的回收比例,形成“投入、回收、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提高科技投资的效率和效益。
5、积极推行招标和中性评估评价,制订科学、准确的科技投资项目绩效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评价制度,积极扶持独立公正的中性评估评价机构发展。
6、支持建立科技投入的风险分散机制,完善科技投入保障体系。由政府财政参与建立信用保证机构,为科技融资提供信用担保。建立科技风险补偿资金,对科技投融资者的投资损失予以适当补偿。
理顺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体系,提高科技投入强度。由同级财政管理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统筹管理财政科技投入,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资助强度。
7、产业化项目应注重市场效益与税收、就业人数紧密挂钩,建议重大专项扶持,已纳税用科技三项费返还形式补给,真正有利于甘肃省科技和经济发展。培育出龙头支柱企业。
8、加强政府采购。政府通过对采购价格、采购数量和采购标准的控制,来体现科技资源配置的政策导向。其激励机理基本上是投入预算型的,政府采购是扩大了创新成果的初期市场,为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市场服务。这种方式可以降低技术成果转移和扩散的交易成本,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及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另与此方式类似的政策支持是对积极采用创新成果的企业和个人给与补贴和优惠。
(执笔 高洪卫)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