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1

参政议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关于建立中药种植产业物流、产学研信息网络平台调研报告

编辑: 更新于:2009-2-6 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中医药产业将面临着一个开放的大市场,这既给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又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发挥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已经成为中国医药卫生界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已为发掘中医药这一伟大的宝库,制定了长期的发展规划。

现阶段,省委、省政府制定出了“工业强省”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把“甘肃建设成为生物制药和中药材现代化加工基地”的目标。今年7月,甘肃省“实施工业强省领导小组”成立,并下设办公室,省长徐守盛任组长,副省长石军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又设立了包括生物制药及中藏药等7个产业办公室,由省经委牵头,在相关省直部门和重点企业配合下,《生物制药、中藏药产业发展规划》正在加紧制定之中。这一切都表明,甘肃省正在不断整合全省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的相关资源,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工程,把传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

    为了调研我省目前中药产业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农工党甘肃省委会,于20089月由杨兰副主委牵头,甘肃药检所杨锡主任药师、甘肃省药学会副秘书长王福成高级工程师、甘肃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副主任刘世红高级工程师、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处张起主管药师组成调查组,在结合自己工作的同时,赴我省定西市陇西,陇南市宕昌、武都等地就我省中草药种植、GAP基地的建设及中药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产品的二次开发等中药物流基础建设和中药产业信息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佛慈、奇正、医药行业协会、卫生厅、农牧厅等有关部门进行了走访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药种植产业物流、产学研信息平台发展现状

1、中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稳步提高

我省是我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现有中药材品种在1527种以上,其中当归、党参、红(黄)芪、大黄、甘草等五大宗地道中药材以质优量大而驰名中外,2007年全省种植面积224万亩,位列全国第一,产量40余万吨,产值26亿多元人民币,每年的增长均在两位数以上。

全省有70多个县种植药材,其中岷县、陇西、渭源3个县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

2、优势产区,形成独特的道地药材

甘肃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大陆性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和热量与药材生产同步,且同一区域内海拔高度差异大,药材资源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相互交错,特别是陇南、定西、甘南及河西北部等大部分地区是中药材生产适宜区域。

全省药材产区山地、高原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适宜药材种植的地域资源较多,适宜不同种类的药材生长,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培育出我省独特的地道药材,为我省成为中药材天然宝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市场物流体系初步形成,初加工水平正在提升

由于我省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正在形成中药材市场的立体格局。甘肃中药材市场主要有大型批发市场、中小型集散市场和季节性产地市场三种类型。大型批发市场有兰州黄河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陇西县文峰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和首阳中药材市场。其中文峰、首阳市场有千吨以上的大型仓储经营企业23家,仓储能力5万吨,中药材年成交量18万吨,交易量10亿元,出口量达1500吨。中小型集散市场和季节性产地市场主要分布在定西、陇南等中南部,产区集中的城镇。如定西的岷县,陇南武都的安化镇、文县中寨乡,宕昌县哈达铺等,构成了甘肃药材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促进了中药材产地的商品流通。

近年来,由于我省对中药种植业的扶持,全省中药材初加工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全省具备《药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企业有110家,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其中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已有30家企业,他们的年加工量约8.5万吨,销售额约10亿元,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地在定西市的陇西、岷县、渭源等和陇南市。并在陇西招商引资,建立了中药材提取、精加工的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配备了HPLCGS等先进的现代化检测设备。也有几家精加工正在准备GMP审查,通过他们的带动,促进了我省中药材深加工的步伐,增加了我省在中药材的科技附加值,加快了我省中药产业化的发展。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对产业开发的带动支撑作用,我省先后引进建设了陇西民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陇西先锋饮片有限公司、甘肃甘强医药有限公司、甘肃神农文峰药业有限公司、甘肃陇原中天生物工程公司、陇西一方制药有限公司、陇西精萃植化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外资中药材龙头企业;整合、重组了甘肃惠森药业有限公司、陇西康盛药业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本地中药材龙头企业;兴建了文峰中药材物流园区、首阳中药材加工园区二期工程和饮片交易中心、陇西一方药业中药材提取和颗粒饮片生产线、甘肃效灵公司中药材提取生产线等一大批重大项目,为我省中药材产业开发注入了强大动力。

4、依托中药材资源,发展中药产业

近几年,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甘肃省委、省政府抓中药产业,积极致力于抓好GAP种植基地建设,加速现有加工企业的改造升级,打造信息化建设平台,研制开发国际市场热销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现代化精加工企业,开发适应国际市场的中药产品与中药有效成份提取物,加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全省的中医药行业的整体水平。加强中药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甘肃省以奇正藏药集团、兰州佛慈制药集团、甘肃独一味制药股份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以中药材资源为依托,着重发展中药浓缩丸、藏药、植物化学药、中药饮片与生物制品的格局。六味地黄等浓缩丸系列、奇正消痛贴膏、贞芪扶正系列、独一味胶囊等已成为甘肃省特色医药经济的主导产品。

在我国中药产品需求正呈现出两位数增长的势头中,我省企业生产的优质中药材,植物提取物,中藏成药都具有良好的品牌和声誉,我省的地道药材80%以上产品销往全国。从而促使我省中药工业不断增长,年总产值和增速连创新高,2007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27.5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中藏药成药占医药工业总产值52%,除兰州佛慈、甘肃奇正、甘肃独一味等规模企业销量继续增长外,一批区域性企业如定西扶正、祁连山制药等到生产能力和水平也在迅速提高。因此,中药产业信息平台的建设尤为重要,这延长了中药产业的加工链条,加速中药科研、产工贸的流转过程,加快了我省成为中药产业强省的步伐。

5、天然药物基础研究水平高,中药产业应用水平低

就全国而言,我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中药材品种和药材资源种植量在全国相比,位列前矛。但是医药产业比较薄弱,中药产业基本上是以原药材和粗加工产品为主,精加工产品很少,产品附加值较低,仍然是“资源大省,产业小省”。

我们看到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即全省3000多个药品生产品种中,单品种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只有一个,5千元以上的仅有4个,中药生产企业40多家,其中出口企业仅6家,大多数企业缺乏开发新产品的意识及目标,进行设备更新及改造也处于被动,在出口产品中中药材粗加工出口占60%以上,仍处于国外制品原料输出的地位。

兰州大学每年的天然产物研究论文发表在SCI录刊物上的论文100多篇,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研究论文发表在SCI录刊物上的论文30多篇,甘肃理工大学生命工程学院研究论文发表在SCI录刊物上的论文10多篇,他们的论文多为理论研究,但其论文深度在国际上也颇具影响,从天然植物中发现的新化合物,已达千种之多,但他们的研究仅限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一方面是每年的科研论文的要求,使他们苦心探究,另一方面是由于我省天然药物的开发应用,在我们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得不到推广,也极大的挫伤他们研发的积极性,所以他们的成果不能产业化,这些科技工作者在产业化的研发中也没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从“甘肃药学发展奖”,“甘肃黄甫谧中医药学奖”,“甘肃省医学进步奖”的近百项获奖项目中,产生于应用奖项的课题少而又少。许多课题是从科研的理论研究为主,中药研究和中药产业化应用,基本上是各自为政。

6、市场基础薄弱,信息物流效率低

全省大部分医药产业市场,由于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多年没有更新和改造,普遍存在仓储条件简陋、包装简单粗放、转运设备缺少,药材仓储流转损耗大、信息交换和现货交易效率低等问题,因此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中药材市场的需求和储运高效率的要求,而且由于信息、设施和条件的限制,无法在全国中药材行业产业产生较大的影响,难以吸引超大商户和大型国际制药企业入驻。

市场的波动对中药材的价格影响,一则影响到农户的经济收入,二则影响到中药材市场的发展,物流信息的流通直接影响到中药产业对我省地区经济的发展。

药农种植意向变化推动中药材栽培品种结构调整。在中药材结构调整方面,药农是主力军,药农种植意向的转变直接关系着结构调整的方向,而药农种植意向的转变,其直接动力是药材的市场行情变化和价格波动。价高种植或扩种,价低不重或减重,甚至不种。近几年定西地区药材种植结构的调整就是很好的例子,如9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家种柴胡和2000年前后受高价刺激大量种植的板蓝根现在少人问津了;前几年单纯种植、面积过大的党参、黄芪、大黄等品种,由于生产过剩、价格低于生产成本,连续几年药农生产积极性不高。

7、中药产品在我省的生产品种多,但相关专业信息量少

由于我省中药产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偏小,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偏少,大多数企业无条件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技术改造能力低,抵御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对现有政策运用不到位等。

全省3200个药品生产品种中,中药产品占总产品数的70%,化学药产品多为仿制品种,在产业品种中不占有优势,但中药产品中能在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的品种,仅为2-3个品种,在整个医药行业产业中只能占到倒数的地位,与我们的资源大省是极不相称的,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对中药的研发力度不够,企业的品种多为历史沿革产品,品种不具备更多的科技含量,也没有同类产品的领先优势,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中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人材缺乏的原因忽略对市场的调研,从而对目标市场需求、政策、法律、法规不知晓,影响产品市场的开发。

8、中药产业投入少,具有一定特色的产品信息交流也少

由于甘肃省相对较差的融资环境与融资渠道不畅,使大多数中药企业在更新设备及研发新产品上严重缺乏资金投入,一方面原因是省财政困难,资金上无法给企业以扶持,另一方面企业要获得银行贷款必须通过固定资产抵押才能得到,这对既无固定资产又无拳头产品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个巨大的难题,这将制约企业研发新产品,长期发展下去,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将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还有对国外目标市场需求及政策信息不解。

中药产业的投入少,相关的信息量少,流通量更少,许多新产品,有潜力的产品,不宜在甘肃落户,形成了大量人才、产品在发达地区安家落户,信息的流通业不畅影响到产业的发展,并由此成为中药产业发展的瓶颈。

9依靠天然仓储优势,物流信息零散发展

陇西天气干燥,气温适宜,适合大宗中药材的仓储保管,素有“天然仓库”之称。全县现有仓储企业23家,仓储容积70万立方米,仓储能力上万吨,吸引了千金药业、广药集团、中国药材公司等众多企业在当地建立的仓储中转基地,也是全国各地药材期货经营者的理想选择,每年都有大型制药企业和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药材经销商储存各类药材5万多吨,中药材仓储逐步成为新的优势开始显现,也使陇西逐步发育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期货市场。借助于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市场,中药材信息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中药材天地网”、“西部药都·网上陇西”、“惠森药业”、“通源药业”等23个专业网站立足西北,服务全国,与国内外制药企业和专业市场广泛链接,日均发布各类信息1000多条;现有14个中药材专业协会组织,网络遍及全县各个中药材主产乡镇;有中药材货运信息中介组织36个,从业人员300多人,加盟车辆600多台,年输转能力20万吨,发展运输专线30多条,运销网络遍及全国各地。

    10、市场行情变化推动中药材栽培品种结构调整

对于大多数人工种植的中药材来说,其结构调整的动力主要来自市场行情的变化,高价不仅能刺激药材主产区大幅度扩大种植面积,而且能够推动次产区、甚至不种药材的地方大量发展种植,如陇西近两年快速发展的独活,在前几十年里基本没有种植记载,而近两年已经成了全国独活的最大产区。板蓝根原来主产安徽亳州、太和,从九十年代末受长江水灾涨价后大幅度引种陇西,在2002年左右成为全国第一大产区,而2004年以后由于全国性的生产过剩和价格下跌,陇西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产区逐渐转移到地广人稀、生产成本更低的甘肃河西地区和东北大庆地区,陇西已不具备产地优势。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黄芩、甘草、丹参、关防风等品种,就是因为市场行情好,种植效益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逐渐形成了新的种植优势。

三、建议和对策

如何将中药产业发展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加快我省工业强省的步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迫切的课题。目前我省中药种植已初具规模,中药材种植生产量在迅猛增加,但如何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变成产品优势,加大物流建设,将产品优势转变成商品优势、将商品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提高中药材的附加值,加大中药产业信息平台的建设,使中药种植向中成药、复方药、高科技含量的成药的转化,发展我省中医药工业优势名牌拳头产品,这就需要在种植、生产、管理、加工、科研、销售等环节上解决,同时,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加大中药种植产业化中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另外,针对我省中药产业整体水平低,普遍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等问题,即企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新品名牌产品少、管理水平低、工艺落后生产能力低的问题,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中药产业化过程的信息平台建设。为此我们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为支撑,本着我省独具特色的中药产业,得以科学地谋划、有效地开发、有序的建设和稳步地提升,发挥我省中药材地道品种和区域优势,完善市场体系,遵循市场规律,打造全国大型中药材物流流转的同时,搭建全国中药产品产学研的市场信息交流平台,做强甘肃中药产业,实现甘肃中药产业持续较快的增长。

     1、建立强大的中药材物流体系,推动中药产业发展

加大中药材市场设施和信息网络的建设,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中药材仓库、市场和交易大厅,配备药材装载、流转机械,打造西北中药材的旗航市场。

陇南、定西地区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受交通等因素的制约,专业市场物流条件差。根据这些地区各县大宗中药材分布特点,在武都安化镇、文县中寨、岷县、礼县各建一处分别以红芪、纹党、当归、大黄为主的药材物流中心。同时在陇南、定西地区各建一处贮量为万吨级的大型中药材贮藏库,是提高产业物流的基础工程,对此须尽快解决。

扩大市场规模,增加收购网点,拓宽中药材流通渠道,提高交易效率,改善服务环境,形成现代中药材物流体系。搭建中药物流信息交流的平台,形成国内市场营销网络,巩固销售市场;拓展外向市场,立足港、台、东南亚市场,开拓欧美市场。

    2、建立中药产、学、研信息平台,加快科研产业转化,推动中药产业化发展

我省中药产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偏小,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偏少,另外我省地域上的劣势、信息闭塞运输不便的现状,加强对中药材和中药产品研发的研究,针对产销趋势及时分析,预测指导发展,减少盲目性十分重要,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信息网络,努力发挥互联网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带动全省种植业和企业多层次,多形式的进一步协作、合作、联合发展壮大。

建立由卫生、药监为管理机构的学会、协会社会团体,为中药产业公共信息服务项目,它通过网站、纸介质、多媒体、广告、展览会服务中心渠道与之相应综合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等数据库免费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另外,企业应充分利用政府举办的国际性的展会及交流会,在宣传自己的同时去了解世界,通过一些专业人员对国外的一些政府网站的信息加以利用。

我们企业在建立信息体系中,选择可依托院校、科研院所或选择国内外的药品研发外包服务公司(CRO),由他们提供新药产品开发、临床前试验、数据管理中心、新药申报等技术服务。

3、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大产业投入

首先是设立科研产业发展基金,对产业开发中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提供重点支持;其次是在项目资金安排上向中药材产业重点倾斜,加大重大产业开发项目建设力度;再次是采用政府贴息等形式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中药产业的贷款支持,尤其是对我省的具有优秀科研成果的中药产业的支持,为我省的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强对中药饮片GMP生产和有效成份提取等加工项目的支持和帮助。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选择性地支持一批规模较大、经营规范、实力较强、带动能力大的中药材龙头加工、经营企业,支持其进行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市场开拓、GMP改造等,大力推进饮片生产企业和精深加工企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让他们服务于中药产业的发展,甘肃经济的发展,实现我省工业强省的目标。

 

上篇:

下篇: